下一篇4 2014年6月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谁来揭穿火锅店理财的新装

□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董希淼

 

    在北京一家做酸汤鱼的火锅店里,注册资金仅50万,最近也玩起了P2P理财。第一个感觉是“不明觉厉”;第二个感觉是“不寒而栗”。对普通民众而言,在当下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有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的P2P行业看得更清醒一些,更理性一些。

    最近一则消息让我睡意全无:北京一家做酸汤鱼的火锅店,注册资金仅50万,最近也玩起了P2P。在店小二的设想中,那该是多和谐的一幅画面――你进店点了一份火锅,服务员一边端着火锅和小菜上来,一边毕恭毕敬地递上一份理财产品宣传单:“先生你看这个,我们半年收益率有10%呢!”

    先前听说,想玩P2P的人,花上近百元在网上注册一个域名,再到淘宝买一个网站模板,租一个服务器,招两个网站客服,一个网贷平台就算是成立了。最近楼市比较低迷,又听说很多二手房中介公司纷纷要改行做P2P,卖理财比卖房子赚钱啊,反正钱都是客户的,一本万利!

    不过,面对这股席卷而来全民P2P热潮,我有两个感觉:

    第一个感觉是“不明觉厉”。据统计,目前全国已有近千家P2P平台,2013年行业总成交量约1000亿元,从业人数超过20万人。这可能还是保守估计,据说整个P2P市场规模已经接近2000亿元。该行业的龙头宜信公司,员工超过了3万人,不亚于一家中型的银行。眨眼间,P2P不但从娘胎里生了下来,更长成一个大孩子了,不得不刮目相看。

    第二个感觉是“不寒而栗”。Peer to peer lending,原指个人与个人通过第三方网络平台相互借贷,本质上是一个中介平台,从事的应是信息发布、借贷撮合等中介服务。但国内的P2P公司,个个志存高远,当然都不满足于此,他们嫁接了一些担保公司、小贷公司,俨然成为一个财富管理机构。事实上,多数P2P平台,不过是地下钱庄由暗翻明的新渠道,是民间借贷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形式。

    因此有人认为,国内P2P行业上已经完全名实不符,真正做个人对个人的直接贷款平台服务的少之又少。但与普通的民间借贷相比,P2P近年来已经被包装得相当“高大上”,其危害性也更隐蔽:一是打着“互联网金融”旗号,俨然一副“舍我其谁”的金融新贵模样;二是借着“普惠金融”名义,宣称为普通民众提供低风险高回报的服务;利用复杂的资金池等模式设计各种理财产品,让人看得云里雾里,HOLD住那些不明真相的民众。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民间借贷并非什么新鲜事,更谈不上十恶不赦。作为一种融资手段,只要借贷双方你情我愿,当事人意思真实表达即可。从本质上说,民间借贷也是社会资源配置的一种方式。有时候,这种方式的效率还挺高。今年3月1日,作为全国首部金融地方性法规和首部专门规范民间金融的法规,《温州市民间融资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正式实施,为民间借贷套上了法律的缰绳。但P2P呢,至今仍然十分地逍遥自在,成了一个没有规则的“法外之地”。

    所以,一方面,现在每天仍然有三五家P2P平台上线,野蛮生长的势头一点不减;另一方面,去年以来累计已有70多家P2P平台经营困难或者倒闭、跑路。去年3月15日,某P2P平台上线仅仅一天,发起人就卷钱而逃。今年来,就连“带头大哥”宜信公司,因盲目涉入房地产投资,也深陷危局。

    当然,也有发展规范的一些P2P公司。

    今年5月下旬以来,据说央行、银监会连续召集相关机构,摸底P2P行业,打算出台一系列监管措施,这当然是好事。监管总比不监管好,尽管有时候不讨人喜欢。给发展良好的P2P公司发放牌照也好,要求行业新丁报送材料备案也罢,都能为P2P行业发展能起到一定的约束和规范作用。但切不可因为监管部门的介入,向社会公众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这些P2P公司被“招安”了,是正规军了,以后出了事政府都会兜底。更重要的是,要看到P2P之所以异军突起,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整个社会投融资渠道不畅。要解决这样的问题,恐怕还得付出更多的努力,而不是发牌备案就了事。

    对普通民众而言,在当下最重要的还是自己要有一双慧眼,把这纷扰的P2P行业看得更清醒一些,更理性一些。简单地说,还是那句老话:No risk no return(高回报伴随着高风险)。至少,有两类人是不宜参与P2P的:一是低收入者,如缺乏基本理财常识的进城务工人员;二是风险承受能力极低的中老年人。

    至于那些“高富帅”“白富美”,喜欢玩就让他们去玩吧。只是投出去的钱打水漂的时候,他们需要淡定一些。依我看,在整个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的情况下,玩P2P投资无异于高空走钢丝,最需要的不是经济金融知识,也不是分析判断能力,而是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你懂的。

    高利贷、非法集资等等,本来都是过街老鼠。但近年来,那些P2P公司却十分地光彩耀人。于是,一些P2P公司就膨胀了,放出话来说要颠覆银行,颠覆金融什么的。似乎,谁反对它,谁就维护既得利益;谁反对它,谁就反对金融创新;谁反对它,谁就是与民争利。那么,现在是否可以问问:是谁,营造了这样的舆论氛围?是谁,纵容了这样的泛滥行为?值得深思,值得反思。

    皇帝的新装终究是要被揭穿的,只是希望那个天真的小孩早点出现。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