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5月16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进口巴西玉米对国内市场影响不大

本报记者 蒋 祚

    国家质检总局近日表示,中国已于3月31日与巴西签署《关于巴西玉米输华植物检疫要求议定书》,巴西玉米获得出口中国的检验检疫资格,3月31日起,允许符合要求的巴西玉米进口。

    我国玉米年产量约2亿吨,但近年来进口玉米量有增无减。市场人士分析,此次签署的协议,更多意味着我国在玉米进口方面更进一步实现了多元化渠道发展,而对于国内玉米市场的供需实际影响不大。

    国内市场需求增加开放合作得双赢

    荷兰合作银行报告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玉米消费国,食品需求日益增长,驱使中国从三年前的玉米净出口国变成了今日的全球第五大玉米进口国。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中国急速的城镇化建设,近50%的人口都进入了城市。这种史无前例的大规模变化自1970年以来产生了6.5亿吃肉的城市人。而城市居民人均花在食品上的钱比农村居民多了大约270%。从总体上说,这意味着中国人民需要更多的猪肉、鸡肉和牛肉,需要更多的玉米来保证肉畜饲养需求。

    据第三方机构卓创资讯数据统计,2006-2010年,中国每年进口玉米量在35-80万吨之间,从2010年开始,玉米进口量突飞猛进,在2012/13年度达521万吨。中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13年12月份我国进口了约82万吨玉米,是上年同期进口量的三倍,也是最高的单月进口水平。

    此次巴西玉米进口中国符合中国玉米消费需求不断攀升的现状,也是我国促进贸易自由化的重要一步。巴西玉米生产成本低,进入中国市场可以方便中国的消费者购买到更加廉价的农产品,提高可支配收入的购买力,从粮食消费中节约下来的钱可以购买其他商品,促进我国工商业发展。而我国进口巴西的玉米,增加了巴西农民的收入,巴西农民的收入提高后,就可能购买中国的消费品,即从中国进口商品,这样中国的工商业同样获益,从这点看,进口巴西玉米对双方都有益。另外,进口也是经济自发调节的必然要求。过去我国大量出口,积累了大量的外汇,也推高了本国的物价,使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下降,客观上就有进口的必然性,这次向巴西开放市场符合这一自然趋势和经济规律。

    浙江工商大学教授朱海认为,进口巴西玉米对国内的种植户未必是损失,因为进口玉米之后,在加工环节可能会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农民进入到这些环节工作之后,收入会比原来种植玉米更高。他说,“开放”才是对农民利益的最好保护。

    进口步伐或将放缓不会重蹈大豆覆辙

    目前,我国近70%的玉米消费需求集中在养殖行业,剩余的玉米需求在淀粉及其他食品行业。有分析师评论称,即使玉米进口量增至1000万吨,中国仍可以保持玉米生产自给自足,因为95%的需求依赖国产玉米,因此此次巴西玉米进入中国对国内玉米市场的供需实际影响微乎其微。山东平原县心连心玉米种植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马卫春告诉记者,因为今年的订单已经签订,所以至少今年巴西进口玉米对他的合作社没有什么影响,而且他认为对于国内玉米巨大的需求量来说,进口玉米虽然在价格上占了一些优势,但在数量上无法与国内玉米相比。

    另外,从去年11月转基因玉米退运事件以来,中国玉米的进口量持续下滑,3月份中国玉米进口量为4.8131万吨,远低于2月份的47.9758万吨,环比降89.97%,同比降79.7%。其中,进口泰国玉米3.45万吨,进口美国玉米1.1942万吨,进口保加利亚玉米684吨,进口乌克兰玉米543吨,进口俄罗斯玉米366吨。鉴于一季度国内饲料养殖行情的深度亏损,加之截至4月20日东北临储收购总量达6782万吨,中国国内玉米库存几近饱和,致使本年度进口玉米步伐或持续放缓。

    中国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表示,目前中国国内玉米产量增长很快,单产平均每年增长约2%,总产量年均增产约5%,据统计,2013年中国玉米产量达到2.11亿吨,增幅为5.9%,为连续第五年增产,有助于满足不断攀升的国内市场需求。随着今年中国取消对棉花临时收储政策,很多棉农正在改种玉米,受此影响,今年中国玉米有望继续增产。据相关专家分析,2014年玉米市场虽有供应压力,但在政府财政和收购政策激励下,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将相应增长,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保证粮食安全,进口玉米将不会重蹈大豆的“覆辙”,从净出口国变为净进口国。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