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产业是浙江省江山市农业六大产业之一,在发展山区经济、促进农民增收、推进生态建设、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13年,全市茶园面积达到5万亩,茶叶产量 2120多吨,茶产值1.72亿元,其中名优茶产量1010吨。整个茶叶产业,季节性解决农村富余劳力5万多人,直接促农增收1亿多元,仅采茶工工资一项就达到8000多万元。
合理布局 提高加工水平
产业布局合理。江山市茶叶基地分布合理,优势产业带逐步形成。目前,江山市基本形成了以廿八都、保安、峡口为中心的条形茶,以双溪口为中心的卷曲形茶,以长台、塘源口为中心的扁形茶三大生产基地;主体发展状大。目前江山市茶叶种植大户已有一定的产业基础,茶产业体系逐步健全。构建了“行业协会+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农户”四位一体的现代农业经营机制;加工水平提高。近年来,江山市通过茶厂优化改造,成长了一批专业化茶叶加工龙头企业,全市现有初级茶叶加工厂58家,建成并通过QS认证的示范茶厂9家,其中省级标准名茶厂2家;品牌建设推进。2004年获“浙江省十大名茶”提名,2009年获中国茶叶学会第八届“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一等奖等;先后有5家企业通过了绿色食品认证;江山茶叶品牌在2013年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中,“江山绿牡丹” 品牌价值为4.92亿元人民币,位居全国第75位。
持续推进良种工程。通过换种改植、新开发种植无性系良种茶园累计达到31570亩,年均发展良种茶园2655亩,良种化率达到67%;着力推进平台建设。抓住浙江省委、省政府建设农业“两区”的有利契机,着力构筑茶产业发展平台。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对新发展或者换种改植良种茶树50亩以上的茶园,市财政给予每亩200元的补助;努力推进品质提升。2012年通过了江山绿牡丹茶卷曲型生产标准,引导企业标准化生产,提高茶叶品质,实现茶叶生产从苗木、栽培、加工、销售全程标准化。
分析现状 主动出击
品牌建设相对滞后。由于其他兄弟县市在打造品牌、宣传推介上力度更大,江山市绿牡丹品牌影响力还有待提高;主体实力总体偏弱。全市茶叶集中度不高,总体实力偏弱,特别是缺泛有竟争力的龙头企业,在开拓创新、品牌营销等方面办法不多、动作不大;基地标准化程度较低。无性系良种面积比例在“十二五”末计划达到75%,改良推广任务较重;生产成本上升较快。受农业投入品价格上涨和融资成本、人工成本不断攀升的影响,茶叶生产成本大幅上升,导致盈利水平下降。
实施品牌战略 提高企业知名度
加快推进基地建设。到2015年,全市茶园面积达5.5万亩,产量2500吨,总产值达到2.5亿元,基本建成茶树良种化、茶园生态化、加工规模化、生产机械化、经营产业化和优质、生态、高效的现代茶产业体系,茶产业、茶经济和茶文化协调发展。2015年良种化率达到75%;全面实行质量安全可追溯体系,规模基地无公害、绿色食品认证率达100%;加快优化产业结构。要优化产业布局、产品结构、提升主体,因此要注重产业龙头的培育,提升龙头企业在产业生产、加工、贸易、创新上的示范带动力;加快推进品牌建设。强化产品宣传和推介力度,打造茶叶优势品牌。深入实施茶叶品牌战略,加大品牌创建、宣传和保护力度,加强区域品牌服务能力建设,鼓励企业打造优势品牌、培育省市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全面推行茶叶品牌化经营,每年举办江山绿牡丹开茶节,鼓励各茶叶主体举办形式多样的茶事活动,不断提升“江山绿牡丹茶”、“江山万年红”红茶的知名度;推进品牌专卖店规范化建设,统一标识形象、产品标准、行业管理;调整营销方式,建立电子商务促销平台,注重农企、农超对接,简化包装,迎合大众需求,回归理性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