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茶吐绿之际,借“2014中国茶叶大会暨第八届新昌大佛龙井茶文化活动”平台,《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建设研讨会于4月15日隆重召开。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查迎新,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张士康,浙江省新昌县委常委潘启富出席会议并致辞。来自全国各地茶叶批发市场的代表、茶周刊各地信息采集点负责人共50人出席了会议。
做茶产业的媒体专家
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查迎新在会上介绍,《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创刊于2002年,是国内第一份公开发行的茶文化专业类报纸,始终坚持“弘扬茶文化 促进茶产业”的发展理念,致力于集信息传递、活动举办、新媒体传播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行业媒体,做茶产业的专家与舆论引导者。
对于《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近年来的发展,安明霞主编就近年来茶周刊的重点工作进行了汇报。她介绍,茶周刊在12年历程中从当年的内容单一、对开四版,发展到现在的对开八版,已成为茶行业集纸媒、新媒体与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媒体。在报道方面,从原创报道、独家视角和专业透视等方面下足功夫,以专家视角引导茶行业健康、理性发展。在发行方面,茶周刊坚持“多条腿”走路,除随套报发行外,在茶界依托茶叶批发市场、行业协会等集团订阅。在经营方面,广告、特刊、活动三管齐下,茶周刊除保持常态的报纸广告外,还创新推出茶企特刊,举办多项具有业界影响力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与论坛活动。在新媒体建设方面,茶周刊积极参与到数字网络时代新媒体的大潮中,推出茶行业第一份公开发行的彩信手机报——中华茶业手机报,目前又推出茶周刊官方微信平台,保持传统媒体和新媒体齐头并进的势头。
对于《中华合作时报·茶周刊》,浙江省新昌县委常委潘启富表示,作为中国茶界发行量最大、专业读者群最广、影响力最深远的茶文化专业类刊物,以宣传服务推动了新昌茶产业的发展,扩大了新昌茶产业的影响,提高了新昌的知名度。他认为,此次在新昌举行茶周刊建设研讨会,既为弘扬茶文化、普及茶知识搭建了平台,更以媒体建设角度助推了新昌茶产业的发展。
做茶行业的“情报员”
茶周刊为快速了解茶叶市场行情,及时有效地向全国提供第一手的信息资料,扩大茶周刊在各地的影响力,在重点市场建立茶叶采集点。研讨会上,茶周刊向济南茶叶批发市场、新昌中国茶市、上海大不同天山茶城、安溪中国茶都、重庆京闽茶城、湖南长沙市神农茶都、浙南茶市、信阳国际茶城、黑龙江大发国际花鸟鱼茶都等市场授予“茶叶信息采集点”。
茶周刊成立以来,一直得到各地协会的大力支持,这些协会积极提供稿件,向会员单位赠送报纸,扩大茶周刊在当地的影响力。茶周刊在黑龙江省茶文化学会、上海市茶叶学会、山东省茶文化协会、辽宁省茶业协会、陕西中华茶人联谊会、天津市福建茶业商会、四川省雅安市茶业协会、昆明茶叶行业协会等地也建立了信息采集点。此外,一批热爱茶文化的人士也积极加入到了茶周刊的推广发展中。
12年的砥砺前行,茶周刊作为国内最早创办的以“弘扬茶文化 服务茶产业”为己任的报纸,以持续服务行业、专业专注报道、坚持原创为生命力的姿态在茶界奠定了“行业第一媒体”的地位。茶周刊之所以拥有今天的影响力和地位,与茶周刊各信息采集点工作人员的努力开拓和辛勤工作密不可分。会议还表彰了一批勇于开拓,积极在各地推广茶周刊的先进个人。
集思广益加快媒体转型
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茶叶批发市场的代表、茶周刊各地信息采集点的负责人对怎样做好茶周刊的内容报道、发行、经营活动等方面提出切实建议。首先,大家对茶周刊多年来的工作给予肯定,认为茶周刊为我国茶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舆论导向、树立了业内的权威性、为传播茶文化与服务茶产业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提出建设方面有待加强的相关意见,一方面是茶周刊的新闻内容质量、新闻深度与新闻价值尚需提升,要增加具有行业指导性的评论稿件,充分发挥纸媒的传统优势,树立风向标作用;另一方面是要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力争创新办报,借助网络、微信等信息技术扩大新闻传播,增加新闻影响力;此外,建议茶周刊多举办“接地气”的茶行业活动,与茶区、茶企积极对接,做好互惠互利的宣传服务,提高业界知名度。
对于茶周刊作为新闻媒体在茶产业中的建设与完善,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杭州茶叶研究院院长张士康认为,茶产业基于资本、实体经济建设、文化兴国、生态文明建设这四个方面,已经迎来黄金发展时期,需要像茶周刊这样的媒体助推、引导产业发展。他建议,新闻媒体要在茶产业面临转型之际形成合力,将有限资源高效整合,同时也要做到正向引导,理性分析与梳理,由平面传播发展为立体思考的品质提升。
在与会专家、代表对具体工作思路提出有益建议之际,中华合作时报社社长查迎新总结指出,这次研讨会不单是给茶周刊等行业媒体带来发展思考,也是对产业转型发展进行省思。虽然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冲击,但行业报还是在稳步发展,茶周刊将会带着研讨建议重新梳理对行业的理解,推进并完善工作建设,正确引导茶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