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4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吴越风韵寓紫瓯
——紫砂器的对外传播
寇 丹

    古人把紫砂器皿统称为紫瓯,它是吴越大地永远鲜活的精灵。

    陶器是世界各地人类的先民们最早使用的工具,浙江河姆渡就发掘出许多陶制品。世界独树一帜的紫砂陶更因它的特性与美观实用的功能,在陶土的家族中登堂入殿,提升为一种承载着丰富文化内涵的艺术珍品,有中国陶都之称的江苏宜兴市,就在“包孕吴越”的太湖西岸,伴着吴越春秋时范蠡与西施泛舟湖上的浪漫故事,伴着在唐代就名噪天下的紫笋贡茶,香弥海内。崇尚紫色也是中国人的审美情结。

    紫砂陶中含有较多的铁分子、云母和石英,色彩也多样。研细后可塑性强、透气性好,夏日不易馊,严冬不散热,一壶在手方便实用,不必施釉也光亮鉴人,除应用在化工、航天、建筑等工业外,尤其宜于发挥茶的色香味,所以自明代中国的饮茶改为散茶冲泡法后,紫砂茶壶不但应运而生,500多年来不断发展已成为一项独立的艺术品和收藏门类。

    江苏省宜兴是江南古代重要的产茶区,储藏着丰富的紫砂泥矿,有着纵横交错的太湖水系利于运送大大小小的陶制品,再是自古以来这一地区战乱相对较少,生活安定,吸引了许多文人来参与创作和讴歌,把茶与壶提升为一种文化载体并向国外输出传播。

    明末清初,紫砂器已开始在东亚、欧洲、美洲已受到人们的珍爱。欧美称为“红色瓷器”,日本聘请华人传技;缅甸、泰国则在壶身上饰以金器,让金色的亮丽与泥土的简朴形成对比;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地的华侨也把形影相随的茶与壶传播开来。日本不仅吸收了中国茶的文化内涵,还特别重视“唐物”的紫砂壶。其中有种叫“具轮珠”的小壶,称它是“制作不事雕琢,贵在醇雅。拙而密,朴而雅,流直而快注汤,大小适宜有韵致。”说日本茶人“一睹兹壶、津津流涎、争购竞求,不惜百金二百金,必获而后已。”甚至“家无具轮珠,难与言茶事,非此不足以自豪,不足以待客”的地步。而其中以行草刻上《心经》者更是“声价日贵,至比连城……”其中还有一个“将错就错”的趣事:清代中期中国的隐元禅师去日本传法时也传授了散茶冲泡技艺。可是他在渡海时不慎把茶壶打碎了。到了日本只好把随身带的一个中国南方的横柄煎中草药的陶罐来代替。日本人一看这个横柄的壶很新奇,以为它是中国的茶具就学起来制造使用并称它为“隐元壶”直到今天。而中国人在今天看到日本茶道中用了这种横柄壶也以为是日本茶道特色,也就生产了不少横柄式的壶。这说明在文化交流中也会有意想不到的相互影响。

    现在日本与韩国都有中国宜兴紫砂壶研究协会的组织,经常与中国的工艺师们举办展览评比和切磋交流。特别让我感动的是我有一次在习惯喝咖啡的越南街头看到一位老人捧着一把紫砂壶在喝茶。这位老华侨说:“我喝茶因为我是中国人呀。这把茶壶是我爷爷留下来的,有它陪着,我的心就很舒服踏实。”边说边用他那粗砺的手掌在壶上反复摩挲像搂着一个可爱的小孙儿。我真想不到一把小小的紫砂壶里竟储满沧桑的岁月,故土的深情。它更是一条有力的文化纽带把人们连在一起。

    文化是在交流中产生和发展的。在彼此的交流中优势互补,共同进步。无论文化的发生有前有后,层次有高有低,但它们都保留着一种本民族的原创精神。像日本的茶具中保持着武士文化中粗犷直率的风格,韩国更多的注入了东方道家阴阳五行的委婉内涵。他们两国艺人在创作时,甚至把壶口,壶底上都注入了多样的文化元素,让一把实用的茶具承载更丰富的空间遐想和宗教的崇拜。宜兴现有上万人的手工制壶者与数万相应的采矿、烧制等技术队伍。他们近年在继承方非一式、圆非一相的多种自然造型以外,扩大与当代文人结合,吸取了现代艺术的手法和现代意识,发挥了创作中的个性张扬因素,造就了一批获得很高赞赏的人才与作品,使紫砂器成为紫砂艺术。

    中国的紫砂器上的书画篆刻不仅是汉文化的符号与标志,它还传递着中华民族的道德与精神、寄情与励志。人们手捧一把紫砂壶,那茶那水那文字图画,滋养着“一壶了却千般累,月白清风万里同”的祥和静谧境界。因而,早在明代的绍兴人散文大家张岱就说:为什么一点泥沙做的重量相等的壶,它能和商代的青铜大鼎并肩陈列又价值相等呢?那就是它承载着文化艺术呀!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