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4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现代农业发展应关注新技术应用

吉宝飞

    新型技术的运用是农业科技创新的重要支撑。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互联网在农业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将对改善农业的分散性、地域性、可控程度差等行业弱势产生重要的作用,可以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实现增产增收、提质增收、节本增收。日本丰田利用农业IT管理工具辅助水稻生产便是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科技创新的变革,蜜蜂下地种田是以信息技术、生物技术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创新。

    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农业科技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支撑,是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是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决定力量,具有显著的公共性、基础性、社会性。只有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才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里”。

    通过农业科技创新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并不是毕其功于一役的事情。2004年的一号文件指出:“增强我国农业科技的创新能力、储备能力和转化能力;引导和推动企业成为农业技术创新主体等。”2012年,国家将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一号文件的主旋律,将一号文件的主题定为“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2012年一号文件把农业科技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推动农业科技创新,为农业、农村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依然不足,农业科技发展相对缓慢。一方面,我国的大多数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弱、质量相对不高、生产成本高,“卖难”问题时常发生,农业市场风险较大;另一方面,农业科技创新机制不够完善,农业科研条件相对落后,科研经费投入相对较少。此外,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时间条件下生产出更多更好的农产品,提高资源生产率,是我国现代农业亟需解决的问题。而农业科技创新则是突破资源和市场双重制约的决定因素,是发展现代农业的核心。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要有明确的方向。突出农业科技创新重点,稳定支持农业基础性、前沿性、公益性科技研究;打破部门、区域、单位和学科界限,建立健全协同创新机制,完善农业科研立项机制,完善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和农业科研评价机制;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投入强度,引导和鼓励金融机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科技创新;改善农业科技创新条件,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水平,支持发展农业科技创新基金。同时,大型农业科技企业、大型农业龙头企业是农业现代化主体的主要组成部分,应该将他们打造成农业科技创新主体的重要力量。

    今后,依靠现代科技开展农业科技创新、发展现代农业是大势所趋。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