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适应经济建设需求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新疆供销学校改革发展纪实
本报驻新疆记者 宋铭宝 通讯员 朱晓敏

朝气蓬勃的学生走出校门。
新疆区社党委书记刘传新(左二),新疆区社党委委员、理事会副主任张铭公(右一)在新疆供销学校党委书记胡继新(左一)的陪同下,在学校调研指导工作。
新疆区社党委副书记、理事会主任戎军(右二)在新疆供销学校调研。
学校编写的教材,填补了国内棉花专业教材的空白。
棉花专业的学生在实训室上课。
学生在上棉花纤维检验课。

    本版图片由宋铭宝和新疆供销学校提供。

    新疆供销学校成立于1954年,隶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管理,是一所集中专、技工、技能岗位培训、成人函授学历教育等多个办学层次为一体的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是国家重点中专学校、自治区第四批示范性中职学校项目建设单位、中央财政支持的棉花加工与检验实训基地,同时也是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技能培训先进单位”和“职业技能鉴定突出贡献单位”。

    学校分别在乌鲁木齐、石河子、阿克苏地区设有校区,总占地面积280亩。与此同时,在产棉大县阿瓦提县拥有10639亩校办农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新疆供销学校正在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进程中。

    建校60年来,学校始终定位于“立足新疆、服务‘三农’、依托行业、促进职教,为新疆涉农产业企业培养中高技能人才”。学校秉承“围绕供销办教育,办好教育促供销”的理念,紧紧围绕新疆实施优势资源转换战略,重点跟踪棉花、果蔬产业发展动态及人才需求,及时调整专业培养目标,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德育为先。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运行体制与机制,形成学校与企业互动、专业与岗位对接的良好局面,呈现校企联合办学、工学有机结合的浓厚氛围,为新疆供销合作社系统和自治区培养了一大批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充分发挥了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示范带头作用。

    结合发展需求  制定长期规划

    众所周知,新疆是驰名中外的瓜果之乡。同时,独特的气候条件特别有利于棉花生长,且病虫害很少,新疆生产的棉花以产量高、质量上乘闻名遐迩。近30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在国家的有力支持下,倾力发展棉花产业,近年来又大力倡导发展林果业,这两项产业均已结出丰硕成果,而且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棉花产业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起,新疆棉花产业迅速发展,棉田种植面积由1980年的270万亩发展到2013年的2538万亩,总产量由1980年的7.9万吨增加到2013年的340万吨,新疆棉花年总产量占全国的40%,新疆成为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大的棉花种植基地,种植面积、总产量、单产量和调出量位列全国产棉省区第一。棉花作为新疆重要的支柱产业,新疆农民人均收入的20%、棉花主产区农民收入的70%来自棉花。新疆棉花商品基地的猛增,极大带动了棉花种植、收购、加工、检验和贸易等产业的大发展,新疆棉花加工与纺织企业达到1800多家,产业链需要棉花加工与检验技术与人才的支撑,但业务骨干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同时,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林业六大工程以来,中央把新疆定位全国果蔬业生产供应基地。目前全疆仅特色林果种植面积已经超过1800万亩,林果年总产量达到800万吨,产值达到300亿元。新疆形成了以大中型果蔬加工企业为龙头的特色果蔬加工产业发展局面,果蔬收入占到新疆农民人均收入的40%以上。果蔬加工企业人才需求量每年成倍增长,2011年新疆果业加工企业人才年需求量比2010年同期增长1.6倍。随着新疆果蔬加工企业的规模化、系列化、现代化发展,对掌握现代果蔬保鲜、加工、管理、营销等农产品加工技术的专业人才的需求量大幅增加。

    伴随着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疆内中小企业快速发展,占到全区企业总数的98%,就业人数占全区的75%。然而,中小企业高素质、高技能会计人才十分缺乏,特别是涉农中小企业会计人才更是短缺,与企业发展的速度已不相适应,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企业发展的短板。据了解,这些中小企业对既懂会计、计算机,又懂管理的会计人员需求量较大。

    新疆供销学校面向“三农”,突出特色,以服务新疆“三农”和供销合作社及涉农产业企业为主要任务,根据新疆经济跨越式发展过程中的人才需求,抢抓机遇、有的放矢设置专业,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重点建设棉花加工与检验、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会计电算化三个专业,并根据三个重点专业的特点,积极加强校企深度合作,着力推进专业建设与职业岗位对接,课程体系、教材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岗位需求培养人、按专业标准训练人、用企业文化成就人”原则,把学生职业素质培养贯穿于教育全过程,在工学结合、学做融合中,着力实现校企合作共育、共管、共享的人才培养目标,倾力做好人才培养,不断满足新疆实施优势资源转化战略需求,特别是提升优质农产品附加值、走农牧业现代化道路、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以及国家全面实施“科教兴社”和“人才强社”战略,打造全新供销合作社,实现供销合作社新的跨越式发展,满足对中高技能人才的紧迫需求,坚持强化内涵、注重质量、力推精品、突出特色的方针。通过示范校建设,实现学校“321”工程建设目标,把学校建成服务‘三农’的“三个基地、二个中心、一个窗口”,即新疆“三农”经济发展中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及社会人员再就业技能培训基地、涉农行业高技能人才实训基地,新疆涉农中小企业技术服务中心、供销行业职业资格技能等级鉴定中心,自治区中职教育国内外交流与合作的重要窗口。

    记者最近到新疆供销学校采访,对学校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书本与实践相结合的方针印象尤为深刻。

    学校的棉花加工与检验实训基地于2006年建成。当年,中央财政给学校投入资金110万元,新疆财政投入67万元,将学校棉花加工与检验实训基地扩建成新疆第一产业职教园区高技能人才公共实训基地。

    学校棉花加工与检验实训基地建筑面积达1000余平方米,设有8个实训室、1个加工车间,可完成棉花品长检验、棉纤维性能检测、回潮率、水杂检验、衣分检验、棉花加工设备的操作、装配检修及故障处理等实训项目。实训设备基本配套,设备性能较为先进,主要棉花加工与检验的设备仪器一应俱全,包括棉花分级照明装置、原棉回潮率测定仪、原棉杂质分析机等二十余种,工位匹配性强,可供学生完成棉花品级、长度检验等10多个项目的教学实训任务和企业员工及社会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任务,同时可开展棉花加工工、棉花检验员中级工和高级工职业技能鉴定工作,并能承办行业专业领域内的职业技能大赛任务。

    农产品保鲜与加工有6个实训室、1个实训车间,配置了色相色谱仪等设备、果蔬储藏保鲜库和果蔬汁加工实验性生产线,可完成果蔬分级、储藏、保鲜、干燥、包装加工等实训项目。

    会计电算化实训基地有4个实训室,可完成会计电算化、手工会计事务处理、点钞、翻打传票、装订传票、企业报税等实训项目。

    学校对学生进行实训 ,由专业部设专人负责管理,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课程标准、实训计划统一协调安排,并建立健全了实训室管理制度、实训教师管理制度等,有效保证了学生实训项目的开出率和实训教学质量。学校严格落实实训室、多媒体教室使用登记制度,保证实训室、实训设备完好率在98%以上。

    在做好校内实训基地同时,学校也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到目前,学校在50多家涉农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与就业基地,其中联合办学3年以上的企业占80%以上,已经挂牌的校外实训基地30多个,可满足学校教学实习和学生顶岗实习需要。主要校外实训基地有新疆棉花集团公司、新疆农资集团公司等十余家,可进行棉花加工、棉花检验、果蔬加工、果蔬包装、财会、收银、营销、防损、理货、餐饮、客房等项目的轮岗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

    通过示范校建设,新疆供销学校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学做合一,逐步实现实训基地功能日趋完善的目标。根据专业培养目标能力要求,各重点建设专业按照“贴近生产、贴近技术、贴近工艺”的原则,采取多种形式建设与企业生产环境一致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在充分利用现有虚拟仿真软件的基础上,与企业合作开发仿真车间、仿真工艺等训练项目,使学生在生产性实训前接受仿真训练,在教学实践中发挥了很好的支撑作用,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性特色逐步显现。学校以原有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为基础,自建与共建相结合,按照“设备生产性、过程真实性、管理开放性”的建设思路,初步建成一批集人才培养、生产加工、技术研发和社会培训于一体的共享性校内或校外实训基地。示范校建设过程中,通过政府投入、校企共建的途径,学校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为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职业素质训导和职业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培养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目前,学校实现了建成校内6个棉花检验实验实训室和1个棉花加工模拟车间的目标,实验实训室仪器设备先进,能够满足棉花加工和检验专业各门课程的实验需要和各项实训所需,其中棉花加工模拟车间配备智能轧花机组,在自治区乃至全国同类中等职业学校中处领先地位。依据人才培养方案,新疆供销学校重点建设20多个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技术服务功能于一体的技术领先、实用性强、实训效果显著的校外实训基地。依托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实践技能水平与职业综合素养得到显著提升,实现了学习专业知识与就业的无缝对接。

    提升教学水平   完善教材内容

    学校要不断提高教学水平,教师的水平是关键。新疆供销学校坚持多渠道打造高素质教师队伍和优质双师型队伍的原则,建立起了“五级教师培训和继续教育体制(校内、企业、区内、国内、国外)”,在教师队伍建设上,坚持做到“三结合(自主培养与外部引进相结合、在职进修与社会培训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三注重(注重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青年教师队伍的建设、注重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三强化(强化教学能力的提升、强化科研能力的提升、强化时间能力的提升)”。现已构建了一支师德高尚、结构合理、能教会做、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一支充满活力、富有朝气且具有现代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为使学校教师队伍建设取得实效,学校采取了多渠道的保障措施。

    ——按照专业发展要求,学校制定了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计划,完善了兼职教师聘用管理办法,制定和实施了有利于提高教师素质的政策措施,通过示范校建设,实现培养专业带头人5人、骨干教师9人的目标。

    ——学校制定了《新疆供销学校深入企业顶岗实践锻炼办法》,加大专任教师到企业锻炼的力度与频度,造就了一支基础理论扎实、实践业务能力突出的教师队伍。最近几年还要实现专业教师中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比例为50%,其中重点建设专业有企业实践经历的比例为80%。

    ——组织、选派教师参加国外、国家、新疆骨干教师业务培训,近三年国外进修了2人,国家级教师培训有18人,自治区级培训30人,双师型培训、继续教育、岗前培训73人,学历提升12人。

    ——加大校本培训的力度,学校开展多种形式的教师教学能力及专业技能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教研活动、教学经验交流会以及参与教研课题等形式,提升了教师教学基础能力。

    ——聘请了行业企业专家、能工巧匠46人,担任各专业兼职教师,并直接参与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在改革中,新疆供销学校特别注重教材的改革,他们的共识是,随着新疆“三农”经济与新疆供销事业快速发展和各种新技术的广泛应用,专业课程内容既要保持原有内容的相对稳定性与实用性,更要不断充实新知识、新技术,保持课程内容的先进性,同时还要注重行业职业的实用性,符合岗位实际且能解决实际问题。因而学校本着“应用”的主旨来构建教学内容体系,以技术应用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的培养为主线构建课程内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结合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专业课程内容按照各职业岗位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操作顺序与技术特征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调整、整合,重点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内容更新率在12%左右,充分体现了“课程教材与职业标准”对接的要求。

    学校坚持中职教材要具有实用性和体现时代性的原则,在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统筹下,发动和组织任课教师,吸纳行业企业专家积极参与各专业课程的整合。

    ——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目前已开发编印或正在编印的教材有《籽棉收购检验》、《棉花打包技术》、《轧花与剥绒技术》、《棉花检验员》、《棉花加工工》、《棉花打包工》等实训指导教材。

    ——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正在编写《果蔬加工与储藏》、《软饮料加工》、《食品营养与卫生》、《罐头食品生产技术》、《蜜饯腌制技术》、《速冻食品生产技术》等6本实训教材。

    ——会计电算化专业正在编写《会计电算化》、《会计综合实训》等6本实训指导教材。

    坚持改革方向   取得斐然成绩

    新疆供销学校坚持改革,不断推出新举措。2003年学校率先实施“订单式”培养与“实习+就业”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探索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人才培养模式,积极推进棉花加工与检验专业“三阶梯、两循环、工学交替、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农产品保鲜与加工专业“校企融合式”人才培养模式,会计电算化专业“课证融合、能力递进”人才培养模式。

    近年来,学校积极开展以“对口扶贫帮扶,送教进乡,注重技能培训,促进农民收入提高”为主题的面对广大农牧区的职业培训。2013年,新疆供销学校分别在全疆各地农牧民“家门口”开设了食用菌菌种培训班、农产品经纪人培训班、棉花轧花工培训班等近20个培训班,培训农牧民达5388人。更重要的是,这些接受培训的农牧民都取得了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这对农民脱贫致富、开展农牧业生产工作帮助很大。

    新疆供销学校致力于服务新疆涉农产业企业发展需求,充分发挥学校培训鉴定资源优势,面向社会积极开展涉农专业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训和鉴定。年均培训、技能鉴定农产品经纪人、棉花加工与检验、果品加工、庄稼医生等4500余人次,学校于2011年成为乌鲁木齐市富余劳动力“阳光工程”培训基地,在新疆区域经济发展和提高农民增收致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同时,新疆供销学校还充分发挥专业优势,实现和兄弟院校相关专业的共同提高,进一步加强与疆外兄弟院校的对口交流工作,不断提升学校内涵建设的质量。建设期内,新增对口支援学校2所,为对口支援学校培训教师10人次,联合培养学生100人以上。

    据统计,学校现已培养了3万多名合格的涉农产业技术工人,全疆几乎每一家具规模的涉农企业都有供销学校毕业生的身影,学校为新疆偏远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做出了积极的努力和贡献。经过几十年努力,学校教学质量稳步上升,企业满意率达90%以上,学生就业率始终保持在95%以上。

    学校建校以来先后有15名教师获得国家、自治区不同荣誉和奖励。学校教师有1人获中国职业教育教学名师、1人获全国优秀教师、2人获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优秀教育工作者、5人获新疆职业院校优秀教师、2人获得新疆总工会开发建设新疆奖章等称号。

    多年来,学校也获得多项殊荣。连续三年获得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颁发的供销行业职业技能培训先进单位称号。2010年,获得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颁发的全国供销合作社农民实用技能鉴定农产品经纪人星火科技培训突出贡献单位等荣誉称号。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