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前,海南省临高县供销合作社是一个基础差、底子薄、经营困难、管理混乱、资产流失严重的单位,95%以上铺面楼房属于危旧房,出租租金低,“空房子、破院子、烂摊子”是人们对它的评价。
现如今,8家新建超市(包括2家平价超市)不仅成为临高超市建设的龙头,更丰富和繁荣了乡镇地区农村日用品的消费,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体制机制适应市场,企业才有活力,职工才有积极性。”临高县供销合作社主任符兰政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过去供销合作社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跟不上市场经济发展的步伐,因此,改革必须从组织体系、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抓起,解放“大锅饭”思想,创建适应市场的体制机制,才能激发企业活力。
困境
资产流失严重
内部管理混乱
经费胡乱开支
在许多人的记忆中,供销合作社活跃于计划经济年代,多设在乡镇黄金地段,销售农用物资和生活日用品。当时,消费品下乡、农产品进城都必须由供销合作社统购统销,因此,它是农村消费流通市场绝对的主力军。
然而,从1990年代开始,随着市场经济大潮的到来,全国各地区县基层供销合作社由于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种种弊端,多地出现连年亏损的不利局面。临高县供销合作社便是其中之一。
符兰政是2011年底调任临高县供销合作社党委书记兼主任的。“当时经费紧张到什么程度?连基本工作的运行都无法满足!”符兰政说,经“摸底”,1982年,临高县供销合作社系统的房屋资产近18万平方米,到2011年,仅剩不到8万平方米,资产流失速度之快让人震惊。即使留存下来的,也几乎都是危房,破旧不堪。并且,基层社(企)内部管理混乱,房产土地乱买乱卖、公用经费乱开支、门店租金过低等问题十分突出。
改革
严控接待开支
保障办公经费
门店改造升级
“摸底”的情况让符兰政觉得几乎没有喘息的机会,改革势在必行。
随后,临高县供销合作社首先出台了《关于强化企业管理严控费用开支的决定》,严控接待开支,保障办公经费。
不久,临高县供销合作社再下发《关于基层社企财务管理的通知》和《关于基层社企资产管理的通知》,对各单位和基层社(企)进行财务审计和资产检查核对,各种证件已实行县社集中登记管理,资产处置等实行审批备案制度,建立规范、高效的体制机制,有效遏制了历史突出问题。
不过,供销合作社系统具有人多、基层单位多等特点,光是抓管理还是不行,如何提高经济效益仍是难题。
经考察学习,符兰政提出了“门店改造升级”方案,并打算以此为突破口,开创临高供销工作的新局面。
然而,方案一开始在班子会议上进行讨论时,有人赞成有人反对。“反对是因为没有资金,有些人怕这个方案是变相卖地。”符兰政说,为打消职工的疑虑,供销合作社最终提出“门店改造以不卖地为原则,有钱自己投,没钱引资建设,产权归集体,经营分成”的原则,旧门店改造升级形成共识。
见效
年销售额2.95亿元
实现利润108万元
建起现代企业制度
2012年开始,临高县供销合作社采取企业员工集资、企业出资、引资合作等模式,多方借力,积极筹措资金,首先建设了1家利民平价超市,增设了2个平价专区。
没想到,很快就收获了奇迹,2012年,临高供销合作社系统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95亿元,同比增长436.9%,实现利润108万元,同比增长400%。
“有了利民平价超市的成功经验,基层社(企)旧门店的改造升级就更有信心了”符兰政说,随后,县供销合作社以“新网工程”建设为载体,以农村日用品、再生资源、农产品产销对接为重点,大力发展流通网络建设,全面改造升级农村日用品超市等,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赢。
去年8月,临高县供销合作社率先在全省供销合作社系统召开第一次社员代表大会,成立了理事会、监事会机构,完善了法人治理结构,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先后吸引了海口、三亚、澄迈、儋州等市县供销合作社100多人次前往参观、学习。
“改革走对路子,不仅利己,而且惠民。”符兰政说,如今,供销合作社系统超市已成为临高超市建设的龙头,提升了城乡百姓的消费水平和档次。
(摘编自《海南日报》)
本栏目由 河北石家庄灵寿县供销合作社协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