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从业者说,零售业的O2O火了这么些年,也该降降温了。仔细思虑,这其中的逻辑是,如果真的很火,就不存在降温的问题了。
显然,零售商都想在O2O概念中凑一把热闹,部分零售商甚至出手上亿元资金,意欲成为线上零售的一方霸主。
不过,显而易见的是,大多数零售商对待O2O的态度更趋理性化,除了加码O2O,零售商们在暗地里的动作显得更脚踏实地一些,例如延伸供应链、发展多业态、增加自有品牌等基础性工作。
拿红旗连锁来说,不管是其董事长曹世如亲自宣传的电子货架概念也好,还是红旗连锁正在与京东进行O2O战略合作,其实,作为便利店第一股,红旗连锁的上述动作更多可能本着“重在参与”的态度,言下之意是“该赶的时髦也都赶上了,该做的宣传也都宣传到位了”。
但这些时髦的动作并没有花掉红旗连锁太多银子,让红旗连锁掏出真金白银的是其成立的食品公司。据曹世如透露,其已在成都市温江区成立成都红旗食品纸品加工有限公司,注册资本为1000万元,由公司以自有资金出资,占100%股权。该公司主要从事食品的加工、速冻食品的生产及纸巾的生产。
据了解,红旗食品包子、馒头、汤圆等速冻食品即将量产,将在红旗连锁1400多家门店售卖,此举意味着红旗连锁进入上游食品生产,朝全产业链发展。
还有更爱赶时髦、以微信营销著称的合肥乐城超市,其用微信公众账号把线上线下的顾客群都成功拉入门店,几乎毫无成本地在每一个节日其微信都能制造新一波的轰动,但创造高增长销售额的“功臣”真是营销吗?营销的背后是什么?
是乐城各地的买手和采购团队,是其一次次对门店陈列的调整,是其高价聘请的生煎厨师、三文鱼分割师傅,是其采购团在无锡一个小食品店把每种零食都尝了一遍……
也正是这些挑剔的买手在山南海北精挑细选出来的商品、新鲜的水果蔬菜、可口又便宜的零食才能留住回头客,同时开发新客源。
这些,在各大零售商热衷于O2O时,还有谁在“斤斤计较”于这些“背后的工作”?
而对于触网受挫的永辉更是如此。去年运营不足两月就下线的永辉生鲜电商网站“半边天”曾准备卷土重来,但至今再次上线的日期依然没有确定。
即便是永辉近日宣传较多的O2O“微店”模式,也只能在少部分门店使用,因为永辉的重点很明确——依然是线下业务。日前永辉董事长张轩松在股东大会上透露,近年来永辉开始尝试电商事务,但重点还是要先做好实体店经营布局,以及商品采购和供应链管理,待时机成熟时再做好线上线下互动。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快消、日用等商品品类是已经受到网络冲击了,作为零售商布局O2O并没有错,但线下还可以变革和改变的依然很多,线下的优势依然很大。
毕竟,为了做一盘菜,还是要跑去楼下超市购物,更有很多老头老太太一大早赶去欧尚、物美等大卖场买菜,这种趋势,并非乾坤之势可以立刻扭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