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三月,东风拂暖,地气上升。
走在故乡的田野里,春天的美景一览无余。远山苍翠,杨树吐芽儿,春草染绿,焕然一新的感觉由内心油然而起。田间、坡地、高岗,随处可见柔嫩鲜绿的野菜,伸展着翠生生的叶子,在春风里轻轻摆动。于是,采荠菜的时候也就到了。
我本不识荠菜。第一次听到荠菜这个名字,还是在张洁老师《挖荠菜》的文章中。即使知道了名字,却也一直不知道它的模样。
老家这边的人们原本没有吃荠菜的习惯,父辈们多少年沿袭下的传统,便是初春时节挖苦麻菜、采杨芽儿,用来蒸菜饽饽或是凉拌菜吃。
去年也是这样的三月,回老家挖野菜时,和友人详细咨询了一番,又上网查了荠菜的模样。没想到,在村东的坑塘边上竟然还真的发现有荠菜生长。翠生生的荠菜钻出泥土,细长的带有椭圆形叶齿的叶片让人眼前顿时一亮,仿佛是多年未曾谋面的老朋友一般,偶然相逢让人倍感惊喜。于是乎,沐浴着暖暖的春风,晒着舒服的阳光,我们提篮拎锄,弯腰穿梭在田埂上、泥洼地,享受着大好的春光,尽情地采挖着新生的荠菜,孩子们则四处奔跑,心情格外爽朗而愉悦,不一会儿就挖了满满一提篮。
荠菜虽然好采,但要加工成食材却是极其费功夫费心力。采回来的荠菜需要细心地择去根须、枯叶,然后用清水反复淘洗干净、去泥去尘。经过清水的浸泡,原本蔫蔫巴巴的叶子顿时便变得青翠欲滴,水灵灵的。上锅烧开水,用沸水将荠菜焯过,用冷水再洗,挤干水分,用刀切细,凉拌、入馅,皆为上品。第一次吃荠菜馅儿的饺子时,心中满满的全是期待,轻轻咬破雪白的包子皮,顿时便有一股淡淡的清香从中散发出来,再一细品菜馅儿,果然是人间美味。
吃过几次荠菜之后,我对其渊源与价值也颇感兴趣。翻检典籍后才知,荠菜之名最早见于《诗经·谷风》:“谁谓荼苦,其甘如荠。”至宋代,荠菜仍是人们喜欢的菜品,经常见于诗词名家的作品中,如苏轼赞美荠菜:“虽不甘于五味,而有味外之美。”陆游称颂荠菜:“寒荠绕墙甘若饴。”辛弃疾对荠菜也非常钟爱,写有“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之句。
荠菜不仅因有自然淳朴之味可以做菜,也是一种药用价值很高的植物。《本草纲目》中记载,荠菜有明目、益胃之功效。荠菜对生存的环境不挑剔,在坑塘、洼地处常见,尤其是春天尚未耕过的田地中居多。“春日平原荠菜花,新耕雨后落群鸦。”这便是对春日荠菜随处可见的写照。可以说,旧时荠菜是普通百姓的充饥菜与家常菜,如今,更是人们钟爱追求的健康菜和绿色菜。
这些日子,老家的邻居叔叔婶婶们在我的带动下,也开始喜食荠菜了,春天的田野里经常会看到三三两两挖菜的身影。融入春光,采挖荠菜,不光有春天的美味儿滋养着舌尖,还有那种奔走在天地间的畅快淋漓于胸,不愧为人生的一大幸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