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4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驰骋在草原上的农金机构
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大力发展普惠金融惠推动当地农业发展
□ 辛腾君 张淑敏 文/图

走访客户进行信贷调查。
向客户宣传金融知识。
巴彦库仁支行员工合影。

 

编者按:

    鄂温克旗包商村镇银行于2009年4月开业,是全国首家进驻少数民族自治县域的村镇银行,呼伦贝尔第一家村镇银行。五年来,该行在实践中不断打造自身的普惠文化,秉承“小银行,大舞台,办牧民信赖的好银行”的定位,传承包商银行“包容乃大,商赢天下”的经营理念,大力支持三牧建设,探索符合牧民需求的金融服务新模式,促进牧业繁荣,引导牧民致富,普惠金融惠及众多农牧民。

    扩大服务半径 延伸“普惠金融”长度

    首先,合理布局营业网点,形成基层牧区辐射网。鄂温克族自治旗土地总面积1.9万平方公里,地广人稀、金融资源匮乏。在综合考虑铺设成本、可持续运行等问题时,将营业网点设立于金融服务相对缺乏的巴彦托海镇、大雁镇、伊敏镇等乡镇地区,形成基层牧区(嘎查)的辐射网,缩小牧区服务半径,为基层牧区提供更为方便、高效的金融服务。

    其次,完善金融产品体系,扩大服务群体范围。截至2月末,“吉祥三宝”农牧民贷款系列产品累计发放贷款21881万元,笔数2321笔;贷款余额12590万元,笔数1879笔;平均单笔贷款金额9.43万元。

    再有,引入“无抵押”微小企业贷款模式,打破牧区微小企业贷款传统观念。为大力支持微小企业发展,进一步推行普惠金融理念,该行引入“无抵押”微小企业贷款模式,推出了适用于牧区微小企业的贷款产品——“塔拉微贷”,成为当地首家办理“无抵押”微小企业贷款的金融机构,填补了牧区微贷空白。

    截至2月末,“塔拉微贷”贷款产品累计发放贷款17,548万元,笔数998笔;贷款余额9,620万元,笔数759笔;平均单笔贷款金额17.58万元。

    贴近牧区实际 挖掘“普惠金融”深度

    一是充分开发牧区担保体系,解决牧民贷款担保难问题。“吉祥三宝”农牧民贷款系列产品是针对牧区经济特点和生产生活规律,因地制宜,为牧区群众、合作组织量身定制的,采用职工担保、草场承包经营权抵押和农牧民互助风险金等多种形式的担保方式,解决了当地牧民贷款抵押难、担保难的问题,健全了牧区金融担保体系。

    二是服务牧区低端市场,推出牧民联保贷款。推出了“呼日牧场”——牧民联保贷款,使得牧区草场较小、无法提供保证人的低端牧民客户,找到了适合自身的贷款融资担保方式。

    三是降低牧民融资成本,设立牧区流动服务点。在基层牧区设立了流动服务点,每个站点一般设置2名员工,每次期限为3-5个工作日,现场为牧区群众办理贷款咨询、贷款申请等业务,受到了当地牧民欢迎。

    四是切合牧区生产生活规律,设定特色还本付息方式。根据此牧区实际生产周期和季节性规律,专为牧民贷款设定了3年期的贷款期限和特色的还本付息方式,采用按季付息,按约定还本付息的方式进行还款,每年偿还一次或两次本金。减少了牧民还款的次数,节省了还款费用。

    五是实施蒙汉双语版制式文件,提供特色金融服务。鄂温克族自治旗牧区主体民族以蒙古族、鄂温克族、达斡尔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主体语言以蒙语为主,很多牧民贷款客户并不精通汉语,甚至不能准确识别汉字。为此,该行专门设计汉字和蒙语文字双语版制式文件,为牧民提供特色化的金融服务,更好地保障牧民贷款的知情权。

    六是重视非金融性服务的拓展覆盖,普及金融知识。在牧区生产相对休闲和资金需求量不大的时期,该行不定期组织到乡镇、苏木、嘎查开展实地宣传活动,内容以“信贷产品介绍”、“牧民理财之道咨询”、“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等为主。

    同时,重视金融消费者客户权益保护,对于客户资料与信息要求工作人员严格保密,并合理评估客户情况,引导客户理性融资,避免过度负债。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