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4月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大数据有用,但不要告诉顾客

□ 赵亿

 

  最近看到一则海外的新闻,一家人在收到一贯准确投递到家中的商业促销信函时,看到其中一封的促销产品函中标注着“该名客户亲人近期在车祸中丧生”的信息。

    如果家人全部健康平安,收到这么一封少许带有点诅咒内容的信件,我们顶多会心里骂几句这家不靠谱的公司而已,但是,恰恰相反,这家公司的大数据收集能力和备注能力都极其出色,信中关于收件人家庭的信息非常准确。

    这里也浮现出了大数据应用于商业企业获取客户的基本供应链:A公司是需要潜在客户信息的企业;B公司是信息经纪公司或数据收集分析公司,负责收集整理筛选潜在客户信息提供给需要的企业,这些数据帮助企业促销推广产品获得客户时使用;C公司有可能是一家连锁超市或者能够接触到最终客户的企业,它的数据库有着大量的一手客户详细信息;D是被像小白鼠一般准确分析的客户(当然,在隐私充分保护的情况下,大数据其实反而减少了我们被垃圾广告骚扰的次数,因为它所导致的销售行为更精准更符合我们的个性化需求)。

    上述的故事脉络基本就是:B从C处获得了客户信息,筛选出满足A需要的信息,并根据A的产品内容针对特定客户寄发信函给D。一个很完美的流程,但在这个过程中,可能是人为的疏忽,客服代表不小心把原本后台隐藏的客户背景信息放入了信函中(估计是多次枯燥的拷贝粘贴中出现的失误),结果出现了这尴尬的一幕。

    其实,人们在搜索引擎中每一次搜索的记录、在电子商城中每一次的商品浏览和购买记录、每一次电子支付的数据……这些看似不相干的庞杂数据,汇总在一起,经过分析提炼,一般即可描绘出这个人的行为习惯概况,并对其未来可能采取的行为做出预测。

    制度健全的大公司的优秀员工,都会在入职时被培训出像鼹鼠一样的嗅觉,在他们边和客户交谈时,边竖起耳朵细心倾听客户透露的信息,事后再整理进公司的客户资源管理系统。

    这些信息都是销售或客服在日常与客户的接触中交谈沟通得来,以便更好地服务客户。

    利用大数据技术,不管是被动数据,还是主动数据,将这些无头绪的信息编织在一起,经过分析筛查,就能够精确地指向潜在客户。

    也许有一天某人的女友会收到他精心准备的从网上订购的生日礼物,同时可能在随礼物寄来的包裹里有着除了统一的感谢购买函,还有系统不小心出错打印上的“(根据以往购买记录,该名客户有86%的可能会喜欢黑丝镂花,并且花费预计不会超过80元,女友不喜欢的概率可能为43%……)”。当然,这种建立在对客户过往交易数据分析上的“温馨的”隐私判断通常不会出现,即使出现,也会出现在括号内。但是这样的信息还是不让客户知道为好。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