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4月1日起,没印中文标签的洋奶粉就不能入境了。这条消息将奶粉这个关乎下一代的产业再次拉入舆论的视野之中。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的规定,4月1日起,进口婴幼儿配方乳粉的中文标签,必须在入境前就直接印制在最小销售包装上,不得在境内加贴。产品包装上没有中文标签或中文标签不符合我国相关规定的,一律按不合格产品退货或销毁,不得入境。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我国奶粉行业当前状态的话,那就是“焦灼”。一方面,国产奶粉辉煌不再,从2008年的三鹿风波开始,国人对国产奶粉的信心陷入有史以来的最低谷。虽然在生存危机之下,国内的奶粉企业开始绝地反击,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各种方法来重振这个行业,国家也屡出重拳对国内奶粉行业进行宏观引导,包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国家食药总局、质检总局等部门都在高频次地向乳业施政,仅2013年一年之内对乳品行业就出台了10余条政策。然而几年来有关国内奶粉行业的负面话题却一直不断,国产奶粉依然被困于“不安全”这座大山之下。另一方面,进口奶粉也黔驴技穷,从对新西兰奶源的安全性质疑开始,我们逐渐发现,外国的奶产品也不过如此,同样的问题并不是国产奶粉所独有,进口奶粉也有,再加上一些不法商贩在利益的驱使下,利用换标签等手段,将劣质奶粉冒充进口奶粉进行高价售卖。难怪有人感慨,现在的奶粉,国内的信不过,国外的不敢信。
其实,中国奶粉行业现在最大问题不在奶源和技术,而是在于消费者信心,现在有条件的家庭还是愿意选择国外乳品,没有条件的家庭创造条件也要尽力选择国外产品,究其原因则主要是源于消费者对国内奶粉的担忧。实际上,目前国内正规厂家和国外正规厂家生产的婴儿奶粉在品质上是没有区别的,只是因为目标市场不同,配方上才会略有差异,表现出来的是微量元素的配比不同。现在消费者将奶粉所含微量元素的差别作为衡量奶粉产品的好坏是走入了误区。奶粉产品有差别是合理的,由于奶粉产品是对特殊群体成长所需营养物质的补充和加强,不同的国情、不同的社会、不同的环境导致不同地域的群体所需补充的营养物质并不相同,所以不能一概而论地认为微量元素越多的奶粉就是好奶粉。
好奶粉生产标准主要取决于好的奶源、好的工艺、好的配方以及严格的检测。这说起来简单,但是做到这点并不容易,尤其是在市场化的背景下,企业时刻受到利润的诱惑,做到这点就更难。但是,中国奶粉行业要重拾消费者的信心,就必须要有取舍,宁可成本高一些,利润少一些,但是要确保产品的品质,在品质上不能有一点马虎。中国奶粉行业只有用这种方式来保障产品的品质,才能脱掉不安全的外衣。因为质量就是产品最大的资本。从长远来看,保障产品质量安全才能带来最大的利益。而产品质量一旦出现问题,那么所有的成本下降都将没有任何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