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观究竟是什么?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赛利格曼认为乐观是一种可学习的解释方式,不是一种普遍的人格特征。
乐观的解释风格倾向于客观地把成功归因于内部的、稳定的因素,实事求是地把失败归因于外部的、特殊的、暂时的因素,从而增加自己的乐观情绪。
狄更斯曾在《荒芜庄园》中提道:“不管我到什么地方去,我是去找快乐的。我决不会到什么地方去找痛苦,因为我生来就是个寻找快乐的人。”对于这种论调,中投集团总经理高西庆并不完全同意,他相信乐观是一种可以学习的能力。
这一想法跟赛利格曼博士的“习得性乐观”不谋而合。赛利格曼博士的研究所曾经选取包括抑郁症患者在内的年轻人,教授他们乐观的技巧,一年半后实验组的抑郁症患者相较控制组减少了10%。 这证明乐观是可以后天习得的,一个悲观的人可以通过改变解释风格从“习得性无助”迈向“习得性乐观”。
一个人是否乐观最明显的表现,是其对待苦难的态度。50年来一直被世界500强企业采用的“斯托克代尔悖论”,推崇的正是怀抱苦难的乐观。乐观的人或企业直面挑战而不丧失信心,通过失败提升自己,并在苦难中品尝幸福的滋味。正如高西庆所说:“将来是否幸福,真的取决于年轻的时候是否受到足够的苦难。”苦口的中药过后,哪怕只是一片陈皮,也会显得格外甘甜。
苦难并不能摧毁世界,但它能诱使一个人自我怀疑从而摧毁这个人的世界。直面苦难,需要“天生我材必有用”的气魄。然而,并非每个人都有这种气魄,来冲破消极的自我怀疑,更糟的是,久而久之,人们可能会因习惯于消极情绪而形成悲观的解释方式。
宾夕法尼亚大学的心理学研究所曾教授过一种能够有效扭转悲观解释方式的“反驳法”。这一方法是指,当察觉到自己在自我责难后,将这种想法大声说出,然后再大声地有理有据地反驳它,仿佛是乐观的自己在反驳悲观的自己。慢慢的,遇到类似状况时,就不会对自己进行过多不必要的消极责难,而是形成乐观看待事物的习惯。
巴尔扎特曾在手杖上刻下的一句话——“粉碎一切障碍”, 这种势如破竹的乐观能够把人拽出悲观的漩涡。
乐观的解释方式帮助人们的转变思维方式,用“解决问题”代替“自怨自艾”。若逃避失败或自怨自艾,我们将痛苦地认同自己的无能,相反,若积极去解决或不断尝试,我们将自豪地认同自己的勇气和实力,从而提升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