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普惠金融”第一次被正式写入党的决议之中,成为国家战略,这势必会给银行业的改革带来深远影响。
在此之前,作为“普惠金融”的践行者,浙江台州路桥农村合作银行已经走出了一条清晰、独特、可持续地普惠金融发展道路,并证明了脚下的这条路将缩小银行业与城乡金融普惠的距离。
方言版的“普惠金融”
25岁的方媛,从未如此认真地学过路桥的本土方言。虽说是路桥人,可一直生活在城区的她已经不太会讲路桥话。但自从去年12月开始,她却琢磨起方言俗语来,“一行方言,下面标注一行普通话,像一开始学英语那样。”
作为路桥农合行的一名职工,两天之后,她将用方言完成一场演讲。而对于该行董事长金时江来说,方媛的表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他的一个构想是否完美实施。就在“普惠金融”在十八届三中全会上提出后不久,金时江作出了一个决定:在整个路桥区启动“百晓金融讲堂”,借助每个村的文化大礼堂,开展金融知识宣讲,意在将“百晓金融讲堂”作为践行“普惠金融”的抓手。
“普惠金融”是联合国在“2005国际小额信贷年”提出的概念,指的是一个能有效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服务的金融体系。然而,银行与小微群体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依然成为“普惠金融”实施的障碍。因此,作为金融知识的宣讲员,他们所要面对的听众,是一群习惯听方言的村民,所以语言必须亲切、风趣、实用。
农村地区的“金融干旱”
从去年12月开始至今,“方媛们”已经宣讲超过136个村,并且每个村的宣传时间至少要一个晚上或者半天。在方媛的记忆中,自己所讲的场次中,几乎没有出现过冷场的情况,挤满人的文化大礼堂里,村民的学习热情甚至让她有些受宠若惊。
良好的现场效果得益于“方媛们”事先做足的功课,他们深入浅出地把金融知识讲给村民们。各具特色的“宣讲稿”源源不断地被酝酿出来,该行零售业务部总经理林佳作为筹备“宣讲稿”的直接执行者,已经和同事整理出了三个不同的版本。
所有的版本,该行领导都要过目,所用的语言,必须接地气。与此同时,该行领导还在宣讲现场“检验反响”,有时也会上台客串宣讲员。在金时江看来,“百晓金融讲堂”的启动,是一个巩固农村市场的契机。路桥蓬街镇村民罗新华则表示,“这其实对谁都有好处”,听了课之后他才知道,原来办一张信用卡,每月可以看2场10块钱的3D电影。
据了解,自从“百晓金融讲堂”启动以来,该行在所宣讲的136个村中,开展存折换卡166张、发放借记卡461张、贷记卡337张、丰收小额贷款卡153张、预授信户数218户、布放POS机11台。
对于50多名宣讲员来说,这不仅证明了“宣讲”的成效,帮助业务量增长的同时,他们也各有所悟。该行路南支行的宣讲员叶丹在《路桥合作金融》中刊登了一篇文章,文章的最后一段,她写道:农村地区是了解金融知识最少的地区,也是亟须挖掘金融消费需求的地区。而对于方媛来说,当一位阿婆举手向她提问“取钞票要不要手续费”时,她才发现,自己讲的内容“虽然很浅,但其实很重要”。
根深叶茂的“平民银行”
在推进“百晓金融讲堂”的过程中,路桥农村合作银行有着天然的优势。目前,该行共有支行15家、网点44个,形成了覆盖整个路桥区网点面最广的个人金融服务网络。
除此之外,该行最大的优势是老百姓的信任,蓬街支行行长梁冬方对此深有体会。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作为信贷员的梁冬方,就曾长期工作在农村的第一线,在他看来,路桥农村合作银行的信息优势和几十年积累下来的良好声誉,使它天然具备了“平民银行”的特征,因此在开展这样的活动时,受到的关注度和得到的信任度自然会很高。
“我们银行始终把‘三农’金融服务工作放在改革发展的首要位置,充分发挥覆盖城乡的网络优势、规模庞大的资金优势,深入研究服务‘三农’的有效途径,不断优化农村金融环境,为广大城乡居民提供基础金融服务,为服务农村经济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保障。”金时江说。
同时,路桥农村合作银行充分利用助农POS机村村到的网络优势,让百姓享受高效、快捷、优质的金融服务。该行还采取7×24小时全天候服务,推出百余项免收费项目、代收电费、电话费和有线电视费,代发社保等各种与民生息息相关的金融业务。
金时江表示,“我们推出各种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金融服务,目的就是为了贴近农村、贴近客户,而‘百晓金融讲堂’就是我们提供城乡金融服务的一个抓手,因此我们会一直将‘百晓金融讲堂’推进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