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社会,“君子”一词似乎离我们有些远了,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在听到赞扬一个人时,常常是“德才兼备”这样的说法。由此可见,即使在已经远离古代很久的今天,品德和修养依然是评价一个人是否有素养的重要标准。而这些标准和“君子”的定义基本吻合,“君子”就是言行符合礼节要求的人,即“谦谦君子,礼行天下”。
我们今天一讲到礼,马上就会想到握手、问候之类人际交往的礼节,而古人所说的礼,范围很广,包括政治理念、国家制度、生活方式等等。我们看《礼记》,古人给礼下的定义是:“礼者,理也。”“礼者,理之不可易者也。”就是说,礼就是合于道理、天理的行为规范或者制度,不会因为时间的推移或者执政者的更换而改变,因为它是永恒的理念,是经过千百年来社会生活的淘洗逐渐形成的。
《礼记》说“礼缘情而作”,意思是说礼是从人的情感出发来制定的。但礼又是以修正人的情感为目标的。《中庸》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就是说,在受到外物的影响之前,喜怒哀乐没有偏向,处在中正的状态。一旦受到外物的作用,喜怒哀乐被诱发出来时,都能恰到好处、合于道的要求,这就是“和”的境界了,“和”是天下最大的“道”。所以,人的情感不能大喜、大悲、暴怒,也不能怠惰、懦弱、无情,要力求进入“大中至正”之域,这样才是一个有教养的人、一个文明时代的人。这才是合于礼的境界。儒家主张人应该“内外兼修”,礼乐文化的分工,是礼外、乐内。人的外在言谈举止,要通过“礼”来加以规范;而内在和谐的性情,则要通过“乐”来提升。内在德性的提升比较困难,可能需要一生的努力才能达到,而外在的行为举止比较容易规范,对不对?为了便于大家修身,儒家制定了一套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就是通常所说的“礼”。你每天践行礼仪规范,不仅可以端正行为,而且可以反过来促进你内心的修养。古代的文人都喜欢抚琴,有的还要燃上一支香,它不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陶冶心性。一个人沉浸在这种德音雅乐里面,他的心态一定是非常平和的。
有朋友讲了,照你这么讲,我们传统的礼乐思想是非常讲究互相尊重的,怎么现在大家一提起古代的“礼”,脑子里就会想到好像还有另外一些东西,就会想到电视连续剧里面三跪九叩,口口声声喊“奴才”“奴才不敢”“奴才如何”之类的画面,尽是一些尊卑分明的东西呢?那么我要告诉大家,这就是历史,历史的发展有的时候是曲折的。在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世的时期,他们把怎么样教化人、怎么样做可以最有成效这些问题,在理论上已经发挥到了很高的地步。可是,治国的权力却是在统治者手上,统治者是否采用他们的理论,就很难说了,这要看各方面的情况。孔子生前,曾经周游列国,希望能有君王采纳他的治国方案,结果是到处碰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
礼仪的形式往往容易引起我们的注意,但是朋友们也要明白,形式不是“礼”的全部。在学校里,上课铃一响,老师走上讲台,班长喊一声“起立”,教室里的学生都起身给老师行礼。大家齐声说“老师好”的时候,如果没有那种发自内心的恭敬,这个过程至多只能算“仪”,称不上“礼”。其实我们中国人的传统是,在每一个动作里面,都由内而外地发出一些内涵,这才叫“礼”。《礼记》有一句话,叫做“德辉动于内”,“理(礼)发诸外”。你内心要有一个“德”字,这个“德”字在发着光辉,你的合于礼的行为就会自然流露于外,内外俱修,这才是一个君子。
摘自《少儿国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娇 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