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4年3月25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湖南省棉花协会:棉花生产形势堪忧


    今年1月初至3月上旬,湖南省农业厅经作处对常德、益阳、岳阳、衡阳四市的安乡、澧县、津市、临澧、桃源、鼎城、汉寿、南县、沅江、大通湖、华容、君山、岳阳、衡阳、衡南等15个主产棉县市区的种植意向及备耕生产,进行了为期40天的专题调研。调查采取进村入户、走访农民、问卷座谈方式。3月5、6日分别在华容、常德召开了有主产县政府办、农办、农业局、农发行、主产棉乡(镇)、村组负责人、棉农合作组织、加工流通企业参加的国家棉花调整政策宣传暨2014年棉花工作座谈会。调查和座谈结果显示,2014年湖南省棉花生产形势堪忧。

    农民担心“卖棉难”

    棉花生产滑坡已成定局

    15个主产棉县市区种植意向调查结果表明,棉花面积同比减少31.5万亩,占总面积的9.8%。但目前棉农还在观望国家棉花新政,如果政策没有变化,减面肯定还要增加,棉花减面将超过40万亩。

    导致棉花生产严重滑坡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因去年旱灾减产减收所致。去年7—8月特大干旱和9—10月的多次强台风袭击,导致棉花单产、品质、收入同步下降。15个县籽棉平均单产仅211公斤,比2012年减少58公斤;品质以5—6级为主,同比下降1—2个等级,因达不到国家收储标准,11月份收价跌破每公斤6元;亩平产值仅1483元,同比降低546元。二是国家调整棉花政策的影响。2014年国家对棉花调控政策做出了重大调整,即“取消棉花临时收储,启动新疆棉花目标价格补贴试点”,其他棉花暂不收储,也不补贴。农民担心今年棉花无人收购,价格更低,出现“卖棉难”,不得不弃棉改种其他作物。

    种植结构调整难度大 

    可能出现新的大面积“抛荒”

    调查结果显示:主产棉区肯定调减棉花,改种其他,但调整种植结构的难度很大,有可能出现新的大面积“抛荒”。

    原因之一:洞庭湖区植棉历史悠久,临时改种其他作物,农民担心种不好,卖不脱。据安乡县经作站长卜茂平介绍,前两年有人承租了2000亩棉田,改种玉米、大豆,在收割季节遇到多雨天气,玉米霉变,变成了“彩色玉米”,结果无人收购,血本无归;大豆基本烂在地内,收上来的只做了点豆豉,损失惨重。

    原因之二:近十年来,主产棉区在国家优质棉基地建设项目的强力支持下,已经建成了农田基础设施基本配套的(200多万亩)优质棉生产基地。湖南省的棉花基地具有独特优势,一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温、光、水资源充足,适宜棉花高产稳产优质。二是棉花布局高度集中。湖南省主产棉区集中在洞庭湖区的常德、益阳、岳阳三市和衡阳盆地,涉及棉农600万人。全省15个10万亩的棉花大县总面积318万亩,总产30万吨,分别占到全省的86%和94%。三是植棉水平较高。棉花单产近100公斤,比全国平均高10%。四是复种指数高。一年2—3熟,棉田综合效益好,一般亩平棉花产值1800元以上,加上前作和间作收入(1000元),亩均总产值稳定在2800元,纯收入1500元左右,棉花已成为棉花基地县的支柱产业和棉农的主要收入来源。

    原因之三:洞庭湖现有的300万亩棉花,九成集中在沙性旱地、废堤荒滩上,有的是近5年从种苎麻、柑桔、蚕桑调整过来种棉的,这些旱地在国家优质基地建设项目的推动下,已经建成了高产稳产棉花基地。加之,近几年因“三峡”完工,洞庭湖缩水40%以上,和随着“南涝北旱”气候格局的改变,湖区旱地宜棉面积的进一步扩大,种棉仍是农民的首选。湖南省棉区均为油菜(或蔬菜)—棉花连作模式,棉农习惯在春节前后备耕,目前国家棉花新政仍不明朗,若4月初才正式公布,短时间内无法临时改种,势必给棉农带来种与不种、改与不改的两难选择。

    原因之四:今年农村劳力更加短缺。前两年农民回流农村种田的多,而今年棉区外出打工人数增加。据华容县团州、插旗、注滋口、幸福四个主产棉乡镇的8个村调查,223户已外出和计划外出打工的有97户,占到43.5%。半数外出打工农户不愿将土地交给别人种,势必导致较大面积的抛荒。

    原因之五:在去年棉花减产减收、今年棉花新政的双重压力冲击下,及地方政府为确保完成粮食生产任务,狠抓调结构、扩种粮的大背景下,农民种棉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棉花生产进入了快速下行期。农民面临种不种棉,调种什么时,顾虑重重,抉择两难。调查发现今年棉花的备耕工作热情不高,行动迟缓。往年春节前到3月中旬,种子、农膜、化肥、农药等生资入户率超过85%,今年3月20日前的入户率仅30%左右,同比下降了55%,且投资物化成本同比也减少了30%。国家棉花产业调整政策公布得越迟,则棉田抛荒面积就会越大。

    (吴若云)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