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春茶系列报道第一篇《从春茶开始调整茶业步伐》,总结分析了2014年春茶产销形势,阐述了新政新风对春茶营销带来的影响。本期报道从春茶抢先与抢鲜现象入手,揭开春茶“抢先战”背后生产加工的“潜规则”。目的是为监督和促进茶行业健康、长远发展。
春茶,尤其是目前上市的明前茶,受虫害侵扰少,内含物丰富,产量稀少,有着“贵如金”的美誉。而消费者对春茶口感鲜嫩的追捧,也让茶企、茶商尝到了巨大的甜头。春茶在以绿茶为主的茶企中营销额能占到50%-60%,因此春茶抢鲜、抢先也就成了茶企本能的反应。但一些企业为追求暴利,急功近利之下,催生了春茶产销中“山寨假冒”、“以旧充新”和“滥用激素”等许多不健康的营销行为,这背后暴露的是部分经营者诚信与责任的缺失;但也成为业内许多人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实则贻害深远。
潜规则一:“高仿山寨”的冒牌营销
“高仿山寨”的做法在茶界并不陌生,尤其在为了抢“鲜”而导致鱼龙混杂的春茶市场。3月中旬,记者在走访浙江茶区时发现西湖龙井、大佛龙井、碧螺春的明前茶已经在市面上流通,而记者了解到的龙井茶山和碧螺春茶园还是一片寂静,因为天气变冷原因比去年推迟了一周的采摘时间。有茶叶批发商在私下交谈时透露,市面上流通的龙井茶和碧螺春正是业内忽悠消费者的“高仿山寨”茶。
据悉,“高仿山寨”茶从收茶、加工、制作、销售等环节已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每年春茶上市之际,就会有茶商以低价收购中低档茶的茶青,按照西湖龙井、洞庭碧螺春等名优茶的工艺进行加工,用一些形似的茶叶以次充好。记者在阿里巴巴资讯食品网站上看到,某厂家赤裸裸地打出高仿碧螺春炒青香茶,起批1-4斤的价格为90元/斤。若茶商以这样的低成本收购,然后冒名上千元每斤的名优茶销售,肯定暴利惊人。
在茶区走访中,记者就看到一些茶商用乌牛早冒名龙井销售,可谓“挂羊头卖狗肉”。据了解,乌牛早比其他绿茶品种提前20天左右采摘,虽然早熟却因其品牌小众,加之产地茶农缺乏销售渠道和加工能力,新采摘的茶青大多被新昌、杭州等地茶商以几十元每斤的低价收购,再以名优茶技术加工成为较为相似的大佛龙井、西湖龙井,以名优茶品牌包装,市面价格陡然上升到千元每斤。而不懂行的消费者往往被抢先尝鲜的心理驱使,很难直观区分出用同样方法加工出的乌牛早和龙井茶,多花冤枉钱也就难免了。
对于一些冒用的名优品牌的小众茶,业内人士认为未必质量不好,譬如“乌牛早”的品质尚属不错,但因为没有叫响品牌而影响了市场销售。对于此类小品种春茶,需要树雄心立战略,不能永远做遭人唾骂的“李鬼”,也不能永远为名优茶品牌做嫁衣。要加强茶农生产加工技术培训,加大品牌文化宣传,逐步打造自己的品牌。
潜规则二:“以旧充新”的消费陷阱
业内还存在着用旧春茶充当新春茶的现象。两者虽然都是春茶,但因为采摘时间至少有一年的间隔,导致口感、品质、价格上有很大差别,尤其对于注重口感鲜嫩的早春绿茶,新茶往往比同款旧茶贵出几倍。一些不良茶商就借机将旧茶充当新茶,或者将旧茶掺入新茶,糊弄消费者。
记者了解到,以旧充新最简单的方法是把旧绿茶外包装拆掉,当成新的散装绿茶直接销售。一些懂行的消费者很愿意购买价格相对便宜的散装茶,因为他们知道部分小茶企没有品牌,因而将生产的春茶散装销售,没有包装,个人消费更实惠。但对于不会辨别新旧茶的消费者来说就容易中招。
关于以旧充新,一位茶叶批发商在记者暗访时透露,市面上还流行着色素染色的隐秘方法。一些小规模的批发茶商为了低成本盈利,拿冷冻过的旧茶用色素染色,再烘干,这样旧茶叶看起来跟新茶一样光泽翠绿,配以适当比例的香精,闻起来和新茶一样清香。直接销售或与新茶混合,对消费者来说很难从外观辨别。这样的旧茶充当新茶售价可卖至千元每斤,盈利可翻十倍左右。
这些“做新”手段有些已经有可能伤害到消费者的健康。因此,记者建议消费者在购买春茶时,先要仔细检查外包装的生产日期。其次选新茶时要先品尝,并请教有经验的人士帮助辨别。再次,最好选择有市场信誉度的茶企、茶商,降低中招的几率。
潜规则三:“催芽抢早”的竭泽而渔
据了解,一些个体茶农为了春茶抢先上市而使用催芽剂,促进茶树生长,提前采摘。催芽剂作为一种植物生长激素,在果树种植上被广泛运用。用于茶树会加快茶叶生长。但对茶树而言,刺激作用大,发芽势头凶猛,积累的内含物质成分就会被稀释,茶叶的口感、品质会明显下降。
有茶农告诉记者,催芽剂通过喷施叶面将营养集中到芽尖以催促生长,虽然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茶树自身的新陈代谢有一定损伤,喷施剂量掌握不好会烧伤茶树,所以必须有专人指导与保养,防止茶树早衰。从这点看,施用催芽剂可谓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实不可取。
业内人士表示,使用催芽剂的行为虽然尚存,但已逐渐减少。因为消费者越来越注重春茶的口感与品质,大多茶企、茶商不愿为了一时抢早而牺牲质量,影响盈利。目前,产区政府也都明令禁止使用此类生长激素产品:一是为维系茶树自身生长,二是防止残留产生健康影响,三是避免只专注于抢先的非理性竞争。
后记:
采写、揭秘春茶市场种种“潜规则”的过程中,记者深感“爱之深恨之切”。特别想发挥舆论监督作用,促进转型期的茶产业健康长远发展。对于潜规则的防微杜渐,还需春茶产区政府加强市场整治的执法力度,完善茶叶质量安全全程“溯源”体系建设,提高食品安全监管,引导春茶市场良性发展。最重要的是,茶企和茶商自身责任意识也必须加强,不能贪一时之利,要以长久之计给消费者奉上一杯富含健康与诚信的好茶,让鲜嫩的春茶真正被品入人心。对于不明就里的消费者,记者在此建议要理性选购春茶,不要片面追求“越早茶越好”、“高价就高质”,坚持“一看二闻三品”的识别方法,尽量选择值得信赖的茶企和茶商。相信在这三种力量的共同推动下,理性、健康的春茶市场一定会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