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统计,在今天的互联网上,每60秒会产生10万个微博信息、400万次search、facebook上50万次contact。我相信,今天稍大一些的公司,都会采集一些行为数据,但绝大多数公司,都没有好好利用这成千上万的零散数据。
事实上,互联网中的数据,需要用商业的眼光去分析和关联,才有价值。今天的数据分析师,必须有从枯燥的数据中看到解开市场的密码的本事。
比如,当一个具有商业意识的数据分析师发现,网站上婴儿车的需求增加了,那么他基本可以预测哪些关联产品的销量也会跟着上去。再比如,不同产品起到的作用并不一样。有的产品是为了赚钱,有的产品是为了促销,有的产品是为了引流量,不同的产品在网站上摆放位置当然是不一样的。这也可以从数据中发现。
再比如,一家刚踏入市场的B2C和已经占领大部分市场的B2C,他们的公司目标是不一样的。前者看重流量以赚人气为目标,但流量对后者的意义就没有那么大,成熟的公司重点是看交易、转化率及回头率。
当下的数据分析师多是统计学出身,一堆数据放在那里,大家都擅长怎么算回归、怎么画函数。但是这批数学人才较缺乏商业意识,不知道这些数据对业务意味着什么,看不见一堆数据中谁和谁有关系,也就不知道该用什么逻辑分析,更无法充当老板的眼睛了。所以说,数据分析师不应该是单纯做数学题。
比如,一个好的仪表盘,出现好的情况和坏的情况,仪表盘都会有提示。构成仪表盘的正是行为数据和商业数据之间的逻辑关系。
我自己习惯了这样一种称谓:前端行为数据和后端商业数据。前段数据指访问量、浏览量、点击流及站内搜索等反应用户行为的数据,而后端数据更侧重商业数据,比如交易量、ROI(转化率)、LTV(Life time Value终身价值)。
目前有些人关心行为数据,有些人关心商业数据,但较少人把行为数据和商业数据联系起来看。大家往往只单纯看某一端数据。国内小有名气的网站CEO,每天也只看一个结果数据:网站今天的成交量是多少,卖了多少件产品。
但看数据走火入魔的人会明白,每个数据彼此之间布满了关系网,只要轻按一下其中一个数据,就会驱动另外一些数据的变化。
一个平台运营商,反应用户行为的前端数据与后端商业数据千千万万,卖家和买家也是千千万万,其中前端哪个数据对整个网站后端的交易量产生最大影响,只要针对这个前端数据猛下药,必然会刺激后端数据的增加。
反过来,后端哪个交易数据比较高,摸清楚是从哪个渠道来的,主要贡献用户是谁,网站的产品设计就要倾斜于他们,对他们好一点,如此才会有渠道前端的“转化率”等关键数据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