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在未来深度推进农村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和金融间的思维跨界。让金融工作者更加了解“三农”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让农业工作者进一步熟悉金融的运作模式和手段,让“跨界”成为常态,再多一些联组会议,再多一些跨界交谈,让更多的跨界提案落向实处,这对于农业与经济的共同发展,乃至于农村金融的发展,都将有更深意义。
随着一年一度的全国两会相继闭幕,《农村金融》周刊今年的两会报道也暂告一个段落。
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今年的两会备受关注。据有关部门统计,今年全国政协共收到提案达5875件,较上一年有所增加,不少委员都带来了自己的新建议,少则几份,多则十几份。
一次采访中,某位来自政协农业界别的农信社委员向我展示了她此次带来的12份提案,其中不仅涉及民营银行、互联网金融等时下热点,也有土地确权、农业保险、普惠金融等业内话题。
如此多的提案建议,不难看出这位来自农金机构的委员的跨界关注。而就《农村金融》周刊来说,我们的目光同样横跨两大领域——农村与金融。怎样做好深入报道,在“三农”与金融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领域找到交集,挖掘出影响彼此发展的跨界因素,着实是个挑战。
其实,“三农”是基础,金融是服务,彼此发展相互依存,而农村金融作为现代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是支农和服务“三农”的重要力量,解决“三农”问题,离不开农村金融的支持,而农村金融的改革发展,也离不开“三农”这片沃土的根基。
在采访中我发现,跨界于自己领域的提案不在少数,尤其是农业与经济界别的委员,对于彼此领域的关注愈发增加。
北京铁道大厦,这里是今年农业与经济界别政协委员的共同驻地。在这两个界别小组讨论的会场里,谈论的话题也多有交集。农业界别的委员畅谈粮食增收与土地改革,而家庭农场的发展则离不开金融支持。经济界别的委员更关注财税改革与金融创新,而农村市场这一广阔空间则是公认的蓝海,潜力无限。
就今年而言,土地制度的“三权分离”将会改变传统农地不能抵押贷款的局面;而存款保险和利率市场化等金融改革的深入推进,也将进一步影响农信社等农村金融机构的支农力度。
如何让金融真正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既提出了要求,更给我们带来了思索。近年来,我国在推进农村金融改革和发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但总的来看,农村金融仍是整个金融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三农”贷款难,农村资金外流严重,不仅是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重要原因,也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想要在未来深度推进农村改革,实现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农村和金融间的思维跨界。让金融工作者更加了解“三农”领域所存在的问题和需求,让农业工作者进一步熟悉金融的运作模式和手段,让“跨界”成为常态,再多一些联组会议,再多一些跨界交谈,让更多的跨界提案落向实处,这对于农业与经济的共同发展,乃至于农村金融的发展,都将有更深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