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3月2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与其对余额宝“拉闸限流”不如奋起迎战

□ 本报评论员 兰 亭

 

    变则通,通则久。立足开放的金融市场,不断自我提升才是市场参与者应有的态度与姿态。

    有关余额宝与银行的是是非非,已经被炒得沸沸扬扬。

  近日,多家银行又采取措施,对银行账户向余额宝的转账进行限额。银行就“拉闸限流”对客户作出的解释是,“出于客户资金安全考虑”。

  按一些“反对人士”的看法,余额宝的风险问题不容忽视,银行理应对客户的资金安全负责。

  理由之一,是“余额宝的规模太大了”,若发生巨额资金集中赎回的问题,连锁反应之下,将会造成整个金融市场的流动性危机。

  理由之二,是余额宝目前尚处于监管的“灰色地带”,风险难控。

  余额宝到底有没有风险?一个字,“有!”

  就余额宝的实质而言,它就是一款理财产品。进一步说,投资余额宝就是投资了货币基金,把钱转入余额宝,就是认购了一个名为“天弘基金公司”所打理的一款“增利宝货币基金”。

  投资都是有风险的。不过这一规律,无论是对于余额宝,还是对于各银行推出的理财产品而言,都概莫能外。

  但值得注意的是,尽管余额宝存有一定风险,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余额宝。数据显示,从去年7月至今年2月底,在短短9个月时间里,投资余额宝的总人数已突破8100万。

  相比较而言,余额宝9个月来为其投资者赚得的最大利益,以及其区别于其他基金和理财产品的优势——没有起存门槛、没有手续费、随存随取、人性化的日收益披露等特点,让老百姓对做出的选择深信不疑——这就是余额宝通过努力,所赢得的市场认可。

  毫不夸张地说,余额宝打开的,是大众理财的大门。“一块钱也可以投资”,余额宝缩短了普通大众与金融理财的距离,让金融理财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有钱人的神话”。从这个角度上讲,余额宝见证的,不仅是人们理财观念的变化,更为重要的是,它让草根人群也拥有了平等参与金融体系的权力。

  回到市场竞争的问题上,余额宝能红红火火地走到今天,并发展到如今的规模,除了其大众化的理财路线之外,让我们不得不佩服的,是它的生存能力。从银行最初对其的“不屑一顾”,到如今的“刮目相看”;从各银行纷纷推出各种“宝”回击,到试图通过“上书”监管部门以限制其发展;再到近日的部分国有银行拒绝接受余额宝协议存款,乃至对其“开闸限流”……

  在竞争中,我们常可以看到两种行为和心态,一种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强,加紧发力、迎头赶上;一种是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把前边的人拖下水。

  而这,也是我们今天为余额宝担忧的原因。

  其实,对于挑战,为了生存,余额宝一直在努力地应对着、变通着。就像余额宝相关人士所透露的,“我们每季度都会进行演练,发生极端情况下怎么处置,跟各个银行怎么配合,都是在预期和可控范围之内。”

  俗话说,变则通,通则久。立足开放的金融市场,不断自我提升才是市场参与者应有的态度与姿态。

  所以,与其采取“开闸限流”等方式对抗余额宝,众银行不如反省一下自身,为何在金融圈里傲踞了这么久,就没打造出一款像余额宝一样被大众广泛接受的理财产品呢?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