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主线:要紧紧围绕全面提高城镇化质量,加快转变城镇化发展方式,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以体制机制创新为保障,走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四大任务: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优化城镇化布局和形态,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
五项改革:要统筹推进人口管理、土地管理、资金保障、城镇住房、生态环境保护等制度改革,完善城镇化发展体制机制。
本报讯 3月19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安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六部委介绍《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基本情况。发布会指出,规划的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一条主线、四大任务、五项改革,同时解答了城镇化“新”在何处的问题,并就农民工培训、资金保障、土地改革等热点问题给予解读。
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徐宪平说,《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指导全国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宏观性、战略性、基础性的规划,主要内容可以归纳为一条主线、四大任务、五项改革。
徐宪平说:“现在城镇化发展正处于一个重要关口,质量不高、粗放扩张的老路已经走不通了,必须走出一条新路。”他指出,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6个方面:
第一,强调以人为本,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规划》提出要统筹推进户籍制度改革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通过实施差别化的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通过实施居住证制度,使在城镇就业居住但未落户的城镇常住人口能够享受相应的城镇基本公共服务。为此,《规划》首次提出了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和户籍人口城镇化率两个指标。
第二,强调四化同步,就是要深入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第三,强调优化布局,就是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规划提出,要通过加强综合交通网络和信息网络的连接,加强产业和公共资源布局的引导,适当疏散转移特大城市的经济功能和其他功能,增强城市群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集聚经济、人口的能力。在发挥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的同时,要加快中小城市的发展,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
第四,强调生态文明,就是要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要节约集约利用水、土地、能源等资源,强化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推进绿色城市、智慧城市的建设,要推动形成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城市建设运营管理模式,尽可能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尽可能地降低对环境的损害。
第五,强调文化传承,彰显城市的特色和个性。
第六,强调制度改革,形成有利于城镇化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
徐宪平表示:“这六个方面既是规划的创新之处,也是未来实施的重点。”
(欣 闻)
人:努力让农民工做到“十有”
规划提出,要努力实现一亿左右的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我国农民工现有2.69亿人,将为新型城镇化作出更大贡献。下一步,我国将着力稳定和扩大农民工就业,着力维护农民工基本劳动权益,着力提高农民工技能素质,着力促进农民工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社会。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杨志明说,要努力让农民工“十有”,即进城有工作,上岗有培训,劳动有合同,报酬有保障,参保有办法,维权有渠道,住宿有改善,生活有文化,子女有教育,发展有目标。通过政府、企业、农民工共同努力,实现两个基本转变,一是使大多数农民工成长为现代产业技术工人,二是使有条件、有意愿的农民工转为新市民。
杨志明说,规划设立了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包括五类培训,总之,要让农民工学到技术,拿到证书,找到工作,增加收入,从根本上逐步解决多年来基层的农民工缺少技能形成的就业招工“两难”的局部性矛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人力资源开发的有力支撑。
钱:主要通过体制创新来解决
资金保障是推进城镇化的一个重要条件。财政部副部长刘昆表示:“在推进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中,资金方面主要是通过体制上的创新等方面来解决。我们要加快财税体制和投融资机制的改革,创新金融服务,放开市场准入,逐步建立多元化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在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方面,目前财政部已经完善了均衡性转移支付办法,在测算各地区标准财政支出时适当考虑外来人口的因素,以解决流动人口带来的迁入迁出地公共服务保障规模不相匹配的问题。下一步还将落实好建立财政转移支付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机制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动城镇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全覆盖。
在保障城镇化建设资金方面,财政部将通过加大地方政府债券支持城镇化建设的力度、推广使用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加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的管理等方式赋予地方举债权限,吸引社会资本,正确引导,防范和化解财政金融风险。
地:恪守“保护耕地、节约用地”原则
在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增加城市的新的土地供给和农民的合法权益之间的平衡问题备受关注。国土资源部副部长王世元表示,在促进和推进城镇化发展过程当中,要抓好三个方面工作的落实:
一是将保护耕地作为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持耕地保护优先、数量和质量并重的原则。《规划》就是底盘,将资源生态、基本农田、城市边界这三个底盘画出来,将红线划出来。下一步,要逐步减少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建立健全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建立更加完善的占补平衡制度,加强高标准的基本农田建设。
二是将节约集约用地作为推进城镇化转型发展的关键和核心任务。要始终坚持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进一步提高城镇建设用地的效率。按照中央提出的控制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的要求,创新土地管理制度,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在挖掘存量用地上,重点是城镇村低效用地再开发,提高土地利用强度,完善各类用地标准,建立存量建设用地的退出机制。包括城镇工业用地、农村的宅基地以及其他建设用地,要有鼓励和激励的退出机制。规范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平台,来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的效率。以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来促进城镇化转型发展,着力提升城镇土地对人口、产业的集聚吸纳能力,以此来提高城镇化的发展质量。
三是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作为以人为本推进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慎重稳妥推进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同时深化城市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王世元强调:“对于集体土地,要坚持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坚守耕地保护红线、维护农民权益,在符合规划和用途管制的前提下,允许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来入市,同时要在完善征地制度、宅基地使用制度等方面,提出改革的政策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