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池上镇盛产优质桔梗,我国出口韩国的桔梗90%都是产自这里,多年来,池上镇依托桔梗贸易形成了一个报关、商检、认证等环节顺畅有序的成熟的农产品出口体系。为了更好地在这一贸易平台上做文章,更加充分利用出口韩国的通道,镇上农民逐渐尝试种植其他经济作物。
2009年7月,博山区池上供销合作社联合14家农户筹办注册了淄博博山池埠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第一次把香菇种植引入了池上镇。食用菌产业在当地的发展由此拉开序幕,并在随后的进程中逐步发展壮大。
发现需求培育产业
淄博博山池埠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的成立经过了领办者们慎重的考量。之所以选择香菇,是因为香菇在韩国也是重要的农产品,韩国主要的香菇品种只有椴木香菇,周期长、产量低,再加上市场需求大,导致市场供应缺口比较大。池埠食用菌合作社负责出口业务的李红宁经理告诉记者,在他之前做桔梗出口生意的时候,韩国客户就多次主动咨询是否可以出口香菇。
合作社在具备了年产100万支菌棒的生产能力之后,先与韩国NICE公司签订了生产销售合作协议,在韩国首尔建成一处食用菌生产基地,创造了前期制种、接种、发菌在国内完成,后期出菇、销售在韩国收尾的食用菌生产的全新模式,全面完成了一个现代化食用菌生产企业从软件到硬件、从技术到管理、从生产到销售的系列准备工作。
2010年,博山池埠食用菌专业合作社产品全部出口韩国,当年实现销售收入568万元。
创新模式屡创佳绩
据了解,韩国对进口农产品要求较高,指标严苛,再加上关税、非关税贸易壁垒等限制,出口产品的利润大打折扣。池埠食用菌合作社采取的“国内出菌,国外发菇”的模式,巧妙地避免了这些问题。合作社这一全新的模式是由韩国公司负责在韩国的场地租赁,合作社负责建立出菇大棚、提供劳动力和技术。前期制种、接种、发菌在国内完成,后期将半成品——菌袋在韩国基地大棚内继续培植,完成出菇生产。这一模式被合作社用20个字总结为:国内接种、国内发菌、菌棒出口、国外出菇、就地销售。
这样一来,合作社出口的菌袋属于生产原料,受的限制较小,韩国对初级农产品的关税相对较低,而且在韩国当地生产出来的香菇可以算作韩国当地的产品上市,市场售价比合作社从国内出口的价钱高出一倍,合作社的利润大大增加。
初战告捷让合作社社员尝到了出口的甜头,也坚定了合作社尝试境外投资的决心。2010年12月底,合作社在韩国京畿道金浦市完成独资公司——“中韩桔缘农产株式会社”的注册手续,境外基地正式建成。如今,合作社在韩国有三个标准化基地,大棚面积有3万平方米,每年出口香菇菌袋100多万袋,出口净利润100万左右,生产规模在韩国首屈一指,实现了优势产能的转移。
发展与困难并行
虽然出口业务做得风生水起,但池埠食用菌合作社并不打算放弃国内市场。
在2014年制定的生产销售计划当中,合作社决定生产的菌袋60%出口到韩国发菇销售,剩余40%在国内发菇。目前香菇的深加工工厂已经立项待建,合作社计划对香菇进行深加工,生产香菇面条、香菇粉等产品,这一愿望有望在今年年底实现。李红宁说:“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把农民都带动起来。因为这个不耽误农活,比其他的收入还高。”现在池埠食用菌合作社已经带动了60多人,还计划等工厂建成后就明确分工,农民负责生产,合作社负责制定计划、提供技术支持和产品检测。
然而,困难总是伴随着发展,李红宁表示,香菇生产是高利润伴随着高风险。香菇性喜低温,要保证整个生产过程的温度不超过30摄氏度,过高的温度会造成杂菌系数高乃至燃菌,影响香菇产量,有时甚至因此绝收,所以需要建大棚来保证低温,但建大棚需要投入。李红宁告诉记者,现在合作社面临的困难就是融资难,没有抵押物品,金融机构不愿意给合作社贷款,而且保险公司认为食用菌生产风险太高,也不愿意承保。除此之外,生产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也阻碍了合作社的发展。现在合作社生产的香菇品种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因为国内的品种产量虽高但畸形菇多,影响感官。而且菇种不断在变异、退化,一般一年就需更换一次,合作社需要专门的技术人才不断研发出更好的菇种,合作社才能更好地发展,更好地为农民服务。
虽然有一定的困难,但李红宁仍对合作社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他相信,合作社能克服各种困难,让合作社的产品在国内和韩国都卖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