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3月14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口城镇化
——访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 院长迟福林
□ 本报记者 任长宾

迟福林在接受媒体采访。 (本报资料室)

 

    2013年中央召开城镇化工作会议,讨论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对城镇化发展作出部署安排。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指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问题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在今年的两会上,新型城镇化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们热议的话题之一。记者就新型城镇化采访了全国政协委员、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院长迟福林。

    “过去我们一说城镇化就是规模城镇化、土地城镇化,最突出的问题就是片面追求土地的城镇化。城镇化是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和集聚的一个过程。所以人口城镇化是城镇化的核心和本质,要让农民能够在城里工作、生活,享受到和城市人一样的基本公共服务。”迟福林开门见山地向记者解释新型城镇化的含义。

    被誉为改革“智囊”的迟福林,早年曾是政府官员,后创办了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致力于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提多项建议推动了中国改革发展的进程。

    迟福林反复强调,要把人口城镇化作为新型城镇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农民工市民化又是推进人口城镇化的核心。他解释,强调人口城镇化,就是不能为了城镇化而城镇化。人口城镇化发展过程,也是经济社会各方面全面发展的过程。第一,城镇化会形成与城镇化相适应的产业结构。城镇化一定要有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的产业结构,才能和城镇化需求的产业基础相适应。第二,城镇化能满足农民的生活需求。农民进城镇能享受到高质量的医疗、教育、文化、艺术等资源。第三,城镇化会带来社会结构的变化。城镇化过程中社会主体会逐步走向市民化,以公民为主体的社会结构逐步调整完善。

    关于发展新型城镇化对中国经济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迟福林说,新型城镇化是拉动内需、带动消费的最大潜力。从消费需求看,农村劳动力和人口合理转入城镇就业和生活,其收入与消费必然会明显增加,将带来巨大的新增消费。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意味着至少有1300万人将从农民变为市民,直接带来1740亿元的新增消费。10年间城镇化率提高10到15个百分点,将带来1.7—2.6万亿元的新增消费规模。同时,新型城镇化将带来巨大的投资空间。

    我国的城乡二元分割的户籍制度,成为城乡居民之间一道难以逾越的“鸿沟”,并由此形成城乡居民权利的不平等,享有公共资源和社会福利的不平等。

    “户籍制度改革,是推进人口城镇化的突破口。”迟福林说,当前农民工‘身在城市、根在农村’,政府应力争把符合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然后逐步放开城镇落户政策。

    对于人口城镇化的时间表,迟福林说:“我个人认为,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有条件的农民工市民化;用5年左右的时间,通过放开户籍制度和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制度安排,基本解决存量农民工的市民化,形成人口城镇化的制度框架;用8年左右时间,即到2020年总体解决农民工市民化问题,初步形成人口城镇化的新格局。”

    其实,如果不能实现社会公共管理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那户籍改革本身也没有实际意义。对此,迟福林认为,要实现基本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这一目标,就要建立城乡统一的基本公共服务体制。比如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农民工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的城乡对接问题,逐步统一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制度等。

    说到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迟福林认为,没有先例可以借鉴,一定要结合我国国情,走人口城镇化的道路,要保持同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速度。因此,既不能像拉美国家那样过快得城镇化,导致出现大量城市贫民窟的现象;也不能让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使农民工进城多年也没有解决身份问题。其次,要把握人口城镇化的核心,制定人口城镇化的政策。第三,新型城镇化要有坚实的基础,不是一个空洞的城镇化,更不是一个口号。要制定城镇化发展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比如产业、文化、社会发展等。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