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3月11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茶产业的光荣与梦想
从“两会”看茶产业的发展与希望
□ 本报记者 赵光辉

李 博 摄

    每年的“两会”之所以非常重要,除了国家大政方针的确定之外,还是各个行业发展热点和发展思路智慧碰撞、集思广益的重要时机。从今年“两会”茶产业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中,我们既能看到茶产业的全球化眼光和忧患意识,也能深切感受到茶产业推动转型升级的步伐和突破发展瓶颈的努力。这里展示着茶产业的光荣与梦想!

    全球化眼光与忧患意识

    全国政协委员、龙润集团、理想科技集团董事长焦家良围绕茶产业提案,在“两会”前曾深入到各地茶区认真调研,并奔赴美国,从西雅图到纽约,实地考察星巴克和星巴克在曼哈顿上东区第85街刚开业的第一家Teavana茶吧,了解世界茶叶的发展趋势。焦家良委员感受到世界茶产业的竞争是科技的竞争,行业应该改变传统固有的品饮模式,要站在全球化的角度去解读和营销中国茶的全球性价值,才能真正有效应对外企的竞争,推动自身的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浙江更香有机茶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俞学文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我觉得中国茶企在世界上谈品牌完全是零。中国的茶叶只不过是给国外做原料加工,真正打自己品牌走出去的几乎没有;全国人大代表、信阳市文新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刘文新表示要让文新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弘昌集团、信阳毛尖集团董事长陈世强说,我们要学习世界先进茶企的经验,走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国际化的“四化”之路,实现与国际的接轨。

    这是对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茶产业现状的勇敢直面,也折射出中国茶产业从企业层面睁眼看世界,并从忧患中奋进的身影。

    转型升级与务实奋进

    与整个国民经济转型升级的脉动相一致,茶产业转型升级的思想理念与现实动力,从代表、委员的议案、提案和言谈话语中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同时,从他们所领导的茶企业的务实举措中,看到茶产业龙头企业务实发展的大趋势。

    信阳毛尖集团沿着多生产大众茶、健康茶、放心茶的思路推进转型升级。他们在推进茶叶食品安全和产业升级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从源头抓起,对全产业链进行质量监控,愿景就是:做13亿人喝得起的茶,做70亿人愿意喝的放心茶。

    俞学文代表说,要实现转型,最关键的是要加大科技的力度,增加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力。要实现这些,企业要沉下心来实实在在做事。更香茶业从产品品质到品种改良,每年在科技创新方面的巨大投入确保了品质和效益。

    焦家良委员表示,实现产业转型升级,不仅靠产品创新,还要结合营销模式创新。据他介绍,被誉为世界零售业第三次革命的直销经营模式将极大促进茶衍生品的销售和推广,拉动产业发展的同时,带动更多茶农创收。

    千头万绪与系统工程

    茶产业的发展涉及方方面面,可谓千头万绪,最终需要一个系统工程来实现现实的推进。

    全国政协委员、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何一心关于拓宽农村融资渠道的话题就非常具有代表性。他认为一定要弄清楚茶农对贷款的真实需求在哪里,要做到有的放矢,真正有效,必须对不同地区、不同发展阶段的茶农区别对待。据他反映,目前茶农信贷中存在的“饿的吃不饱,撑的却浪费”的情况,反映了银行金融服务在茶业领域的滞后。他举例,一年一转贷的做法就不适应于茶行业,常常是还款日期到了,茶的收成却没到,茶农无钱还贷;另一方面,茶作物有市场、自然灾害等风险,而土地流转、承包经营权存在不确定性,这影响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

    何一心委员表示:总体上还需要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可以顺利实施。在这个背景下,政府、银行、企业三方合一,出台可实施的政策措施,把风险控制到最低,让茶农能贷、银行敢贷。

    从这个领域我们可以窥见茶产业发展的系统性和复杂性,也希望茶产业在金融领域能够多探索、早结果。

    国家工程与市场力量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强调,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要把握好以下原则和政策取向。第一就是向深化改革要动力,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种结合和分寸在茶产业中也体现得非常充分。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农业大学副校长夏涛就谈道,茶产业未来从生产到市场都会进一步理性,国家政策只能起到规范与引导作用,真正的实现要靠茶企业担负起行业职责,将理性发展落实于企业的理念与营销中。

    同样,“中国茶节”如果能够确定下来,一定是涉及到国家层面的大事,其对茶产业、茶文化的推动自不待言,对地方经济的拉动也尽在不言中。因此在“两会”期间,我们还听到设立“中国茶祖节”的建言,也看到各地欢迎“中国茶节”落户的表达。正如百花齐放的中国至今也难以确定一种国花一样,“中国茶节”很难靠政府来指定。相反,各地丰富的茶市活动是孕育“中国茶节”的土壤,她的种子在市场,她的助产师是企业,最终只能在市场影响力的推动下,因众望所归而诞生。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