糯米作为江南的特产,水乡百姓用其制成的茶食糕点颇多。其中,用糯米饭糍干撒上白糖泡成的待帝茶是太湖南岸特有的一种美食。笔者早年曾在七都友人家品尝过这种风味独特的“茶”,并目睹过其制作过程。
当时的七都镇,一到农闲时,农家就会在土灶的里镬烧上一镬子糯米饭。烧这饭,米要浸透淘净,水要比平日烧饭时多放一点,因为饭一硬就会摊不匀起块。接着,就要准备摊饭糍干了。先洗净外镬,不能有一点油水。待镬子预热后,“摊手”用铜铲从里镬铲一团糯米饭进去,左手握住铜铲顶端,右手把住中间,顺时针用力转动。糯米饭黏性足,不易摊开,全凭手腕力度的掌握,力要用得恰到好处,这样摊出来的饭糍干才会薄而均匀。
看着镬子里的糯米饭在铜铲的转动挤压下,形成一个半圆,并在炉温的烘烤之下,渐成无明显米粒的薄片,待到四边翘起,空气中弥漫出一股淡淡的饭糍香时,迅速地用铲子铲下,起镬。接着,再一次铲入糯米饭,摊开……
摊饭糍干是个辛苦活。记忆中,虽是大冬天,“摊手”干这活时,先脱掉棉袄,干得一热,还要脱去毛衣,最后只穿一件单衣仍会出汗。可见,需要付出多大的力气!同时,这又是一个技术活。糯米是富有黏性的谷物,火大了容易粘底焦黑;火小了,饭糍不干就会粘牙。这就要求“摊手”和在灶口烧火的人在配合上必须十分密切。火不能烧得太旺也不能熄火,一般控制在四分左右。好的饭糍干不能太厚,也不能焦黄,既薄又白视为最佳。因这饭糍干摊得十分轻薄,似乎风都吹得动,因此它还有一个挺好听的名称——“风枵”。
饭糍干摊好后,还要进行遴选,把松脆的装进薄膜袋,扎紧口子,置于阴凉通风处。
饭糍干可以干吃,香脆可口,而更多则是留到节日里招待串门的亲朋好友。七都人重情好客,招待来客喜欢叫人甜一甜,图个好口彩。往金边茶碗中放上几片饭糍干,撒好白糖,冲上开水,那碗中立时犹如云絮翻卷,香气袅袅而上,钻鼻而来。抿一口,绵软滑溜,甜满舌腔。
已有很多年没喝过地道的待帝茶了,听说是现在的年轻人多已不掌握摊饭糍干这门技术。而市场上的饭糍干多是用糯米粉在铁板上烘出来的,并非传统做法。
想念当年的待帝茶,那种绵甜的香味,就像七都乡间的日子,淳朴平淡中蕴含着甜蜜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