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2月15日,被列入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的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项目在京启动实施。
据项目首席科学家张金霞介绍,食用菌是伴随我国改革开放快速形成的一项新兴产业,产业规模快速扩张。由于系统科学研究的缺位,不但导致了产业效益持续下降,平均投入产出比已降至目前1:1.2—1.8。而且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严重缺乏,也使我国很多企业从品种、菌种到添加剂、培养基、环控设备都要从国外进口,目前日产20吨以上的食用菌生产企业几乎无一例外要以产值3%的价格购买国外品种使用权。
张金霞告诉记者,今年启动的食用菌产量和品质形成的分子机理及调控项目,以木腐菌平菇、金针菇和草腐菌草菇、双孢蘑菇为材料,在已有基因组测序的基础上,综合应用功能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生物信息学、现代酶学、现代化学等研究手段,拟用5年时间,揭示食用菌产量和质量形成的分子机理,建立科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以及遗传改良基础平台,提高食用菌产业的原始创新和关键技术创新能力,为食用菌高产优质高效生产技术创新提供科学理论支撑,推动我国食用菌产业实现从经验到科学、从实践到理论的新跨越。
(梁宝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