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行法师小传:
幼年受家庭熏陶,笃信佛教。临济宗第45代法脉传人,受教于当代禅门泰斗净慧长老。1998年就读于河北省佛学院,2001年毕业后参学于诸方传统禅宗道场。2003年应邀至庐山参与禅修活动的举办。自2005年底起负责管理庐山小天池诺那塔院,创办了“清净禅修”文化品牌及清净禅修文化教育中心,包括了清凉庐山自在禅修营、庐山禅茶会、福州长乐云门寺禅修营、庐山精进禅修营等平均每年四期的禅修项目,迄今已举办40多期活动。提倡将佛法融入生活,将实在、实用、实际的佛法从人心深处开展,其开示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妙语风趣、契理契机,影响了一批又一批的知识青年。
若有志于修习禅法,应当了解禅宗的历史脉络、各朝代的祖师大德、公案语录以及修行方法。
那只跳蚤惨叫了一夜
达摩祖师初到东土,首见梁武帝。梁武帝笃信佛法,一生修建480多个寺院,四次舍身入寺。出家人今天要吃素就和他有关。佛教在印度的时候,庙里是不能起火生烟的,拖钵乞食,人家布施什么就吃什么。这几天大家住在寺里吃素,若站在游客的立场上,他们是不能理解的——那么多年轻的大学生跑来庙里干什么,难道不想结婚了?我们过去都为了别人的想法、看法而活着,为境所转,人生的道路是畸形的。各位能够不理会他人的外在眼光,身心安住,的确值得赞叹欢喜。我们说受了五戒可以吃三净肉,眼不见杀、耳不闻杀、不为己杀。然而吃荤是不可以的,也就是葱、蒜、韭菜、藠头等有刺激性气味的植物,护法神非常不喜欢,而且它们会对身体起发酵作用,通过身体影响累加于心,影响修行。梁武帝为了超度托身巨蟒的皇后郗氏,请宝志禅师等高僧集纂了《慈悲道场忏法》,后世又称梁皇宝忏。梁武帝规定不允许用猪牛羊三牲祭祀宗庙,要全国效仿他持斋。吃素是为了不杀生,不杀生是为了长养慈悲心。出家人食素则志素,有助于念念分明,前念后念不交叉紊乱。当年虚老和一位法师在破庙过夜,那位法师被一只跳蚤咬,就探手进衣领捉出来扔在地上。次日早晨虚老说,你的手也太重了,那只跳蚤惨叫了一夜,弄得我没睡好。这种念念分明的观照功夫多么不简单。
达摩淡言并无功德
说了那么多梁武帝的好话,要讲讲他和达摩祖师相见的公案。他认为自己作为一个菩萨皇帝,斋僧供佛、舍身入寺,很不容易。就问达摩祖师自己的功德大不大。谁知达摩祖师淡淡地说,并无功德。为什么这么说呢?《金刚经》云“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又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著,是故说不受福德”。就好比我们重修观音殿,就没有像一般的庙那样弄一排功德碑,刻上布施者的姓名和布施数额。就是因凡夫都会有对比、分别,还不如自己做了多少好事自己心里知道。而且,真正珍贵的是法布施,果中有因,吃了下去吐籽还能长出大树。由于话不投机,达摩祖师就去了北魏,来到洛阳,来到嵩山面壁九年,等到因缘成熟才出来弘法。
二祖慧可,曾经是一位大将军,夜梦不安,来找达摩祖师求安心法,达摩祖师说要看到红雪。僧衣腋下的带子是系戒刀的,于是慧可大师拿起戒刀就把自己的左手砍了下来,用自己的鲜血把雪地染红。他再问起达摩祖师如何安心,祖师就说,你把自己的心拿出来,我就帮你安。当下他就开悟了。
三祖僧璨在安徽潜山,四祖道信在湖北黄梅,他还曾在大林寺住过十年。五祖弘忍也在黄梅。他们一位在西山,也叫破额山,一位在东山(又称冯茂山)。在四祖之前,禅师一般都寄人篱下,住在律宗、天台宗、华严宗的道场,从四祖开始就有固定的道场。六祖之后禅法大兴。之后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禅宗的寺庙就有成法可依了。
过去在文化发达的通都大邑,信奉佛教的多是王公贵胄、文人墨客,士大夫式的佛教极为兴盛。三论、法相、天台、华严等重视理论思辨的宗派的庙宇多集中在城市。后起的中国化的禅宗却往往把寺庙建在深山老林中。每当遇到统治者灭佛,对城市的寺院影响很大。禅宗反而为佛教保留了菩提种子。
“禅茶一味”源自何处
我们讲课的主题叫“禅茶一味”,或叫“茶禅一味”,这四个字是宋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在湖南石门县夹山灵泉禅院提出的。他的墓塔至今留在成都昭觉寺。这个概念对于日本茶道的影响非常大。他的徒弟大慧宗杲禅师针对当时文字禅的风行,为了救偏补弊,曾焚毁师父的《碧岩录》刻板,这对于我们是不可想象的。任何公案都是不能重演的,装成圣贤的结果是比凡夫还不如。许多公案都是因机设教,只能在当下的语境去体悟,生搬硬套、重走老路是完全不可行的。对于我们而言,把握正知正见,当下一心不乱,保持正念非常重要。修行不在于读多少经或者记得多少故事。
另一个很有名的公案是赵州从谂禅师的“吃茶去”。赵州和尚在河北赵县柏林禅寺,对来没来过的僧人都说“吃茶去”,监院问他为什么,他也让人家“吃茶去”。我们几位师父都是在柏林寺也就是河北佛学院读的书,跟随净慧老和尚学习佛法。
老和尚曾说,做事情要“大众认同、大众参与、大众成就、大众分享”,过去办一次活动非常不容易,要经过繁复的报告审批程序,递交参与名单,接受专员督导。如今坚持多年,有了一定口碑,办活动就容易许多。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体会禅,方知茶
禅茶的意境只在当下,就像庐山的美,不是游出来的,是住出来的。变化万千,谁看谁知道。《金刚经》讲“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泡茶时专注当下,不要执著。每一次泡茶,茶壶都要掏空洗净,再泡新茶,否则味道混杂,就变成“鸡尾茶”了。我们修行也是一样。
没有对禅的体悟,就无法了解茶的本质。我最早对于茶有些痴迷,讲究茶叶、茶具。如今只要干净,都愿意喝,不作过多分别。曾有人供养我一些三十年的铁观音,我放在客堂让大家喝,等到我专门买了壶去泡它,已经被喝光了。喝光了就喝光了,这些都是身外之物,非人生之本怀,大家作为年轻人也不应该玩物丧志,对于茶、香、佛珠这些物件过于迷恋。有些我养的壶,居士们发心洗干净。有的人不知道养出来的壶要用热水洗,不可以用冷水。但别人洗了就洗了,这也是在锻炼你的心量。虚云老和尚曾说,修慧要先明理,修福要先惜福。这几日清净而紧张的生活,是我们累生累劫种下的善根带来的福报。对于各种福报,都该珍惜,现世人生不应超支,不容挥霍。
茶,生长于天地间,抽日月之精华,夺山川之灵气。被茶农采摘后,在锅里经过揉捻翻炒,失去青葱的本色。经由种种因缘,来到我们的壶中,需要每位学员用心唤醒它的生命,激活它的本质。茶,和我们人一样,都不应该随意冲泡,随意抛弃,要用慈悲、感恩、分享、包容的心去对待。毋须将所有专注放在茶叶和器皿上,当下的心心念念要到,在静、净、敬的境界中,正、清、和、雅的氛围里,为同行于菩提路、解脱路的同参奉茶,懂得爱自己,也学会爱别人。
禅是观照,是专注,是佛法的智慧。茶如人生,人生也如茶。禅茶一味,就是将佛法的思想内涵,融入我们的人生,去觉悟人生和奉献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