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视点
提起有机产品,人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环保、安全、健康、放心”,作为高端产品,有机产品备受人们青睐,成为市场中的“香饽饽”。然而,随着有机产品的日益走俏,其中的“李鬼”也不断出现,为有机产业的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为什么会假冒有机产品?这些假冒的有机产品又怎样走进消费者的菜篮子?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进行了采访。
☞ 暴利
挡不住的诱惑
在北京一家超市的有机专区,记者发现贴着有机标签的蔬菜身价倍增,有机蔬菜区的黄瓜标价12.5元一斤,有机小番茄的标价11.8元一斤,而在普通蔬菜区,黄瓜的标价只有4元一斤,小番茄也仅卖到3.5元一斤。超市工作人员说,只要贴着有机标签的,价格都会比较贵,因为这个是经过国家认证的,安全有保障。
那么,贴上有机标志的就真的代表安全可靠吗?
记者在一家大型农贸批发市场也发现了有机农产品的身影。与超市相比,这里的有机农产品品类更多,有机标志也是千差万别,有的是直接印在包装袋上的,有的则是以标签的形式贴在包装上的。记者随手拿起一袋“有机绿豆”看到,包装上的“有机绿豆”4个字格外醒目,但有机标志却如黄豆粒大小,而且贴在不显眼处,让人很难发现。和超市中的有机农产品相比,这里的众多有机食品中,只有极少部分有机农产品的包装上标明了有机认证码,而其他商品都是只有标识,没有“有机码”。一位小贩告诉记者,产品上只要有有机标识,买的人就多,卖得也更贵。
“有机农产品的价格一般是普通农产品的3—5倍,有的甚至更高,正是看中了这个暴利,不法商贩才对有机造假趋之若鹜。”中国有机农业专家、中国农业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教授吴文良如是说。
☞ 高价
有机产品天生的属性
既然不法商贩是看中假冒有机产品能带来暴利,那么能否通过让有机产品的价格贴近一般产品来遏制造假呢?
中国副食流通协会有机食品推广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孙永江给出了否定的答案。他说,有机产品的价格很难降下来,因为有机产品的生产方式从现阶段看,似乎注定了它天生就和高价格形成了同盟的关系,有机产品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有机产业确实是个前期投入大,而且又是“慢工出细活”的“行当”。
有机农业种植是注重环保、治理土地重金属污染的一种好模式,生产的是健康营养的高端产品,其存在的问题是顾客的购买欲与价格之间的反差。正因为有机产品的价格高,普通消费者如果买到假冒有机产品,花了真钱买到假货就会觉得更亏。注重环保、健康的高端消费者才是购买有机农产品的群体。
北京密富有机苹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史庆增说,做有机产业的前期投入很大。普通农产品只需要有一片地,收获后等批发商来收购就行,但是有机农业就不行,除了这些基本的投入外,一系列的配套设施都要跟上,比如温室、冷棚、滴灌设备、漫灌设施等都要建立起来。他以自己的果园为例,面积超过2000多亩,内有一口246米岩石深井,架设低压线路24600米,安装杀虫灯105盏,购置保鲜运果车一辆,建300平方米保鲜库一座,还要花时间研究新的营销方式。“总体来说,做有机的前期投入比传统农业要大很多,这行业看着很美好,但是实际上是很累的。”史庆增坦言。
中国农业大学有机农业研究中心的曲再红说,现在人们提到农产品总是把无公害、绿色、有机挂在嘴边,其实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无公害农产品对农药、化肥的用量限制标准最低,绿色农产品对农药、化肥使用限制较严,而有机农产品则要求不使用任何化学合成的农药和化肥。也就是说,有机农产品中是不含任何化学成分和转基因成分的。这就要求有机农业从选种开始,就要作好准备。在选种时,选择一些抗病能力强的品种,在栽种间距的控制上也要比常规农业稀疏,防止植物间的相互传染,日常管理必须做到系统化、精细化管理才能保证品质和产量。此外,由于有机肥的肥力与化肥有较大的差距,导致有机作物的生长周期比较长。再加上不能用杀虫剂导致病虫害等损失,有机农产品的价格确实难以降下来。
☞ 造假
钻了消费者对有机认识不清的空子
记者在美廉美超市木樨园店随机采访了几位欲购买有机产品的消费者,他们虽然热衷于有机产品,但是对于如何鉴别却不甚了解,只是简单地看有机标识,所以选择正规的超市成了他们购买有机产品的主要途径。其实有机产品的销售目前大多都是特殊渠道的会员制,超市只是个宣传窗口。
难道消费者对有机造假真的无计可施了吗?孙永江说,那也不尽然,消费者难辨真假是因为对国家有机认证体系的不了解,缺乏辨别能力,而造假者正是钻了这个空子。目前,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认知大多还停留在过去的水平。实际上,2012年3月起实施的有机产品新版国家标准GB/T19630-2011,对有机产品生产的全过程管理、最终产品的检测、有机认证的申报规定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已经在逐步净化有机产品行业,只要消费者熟悉新规就不会上当。
那么,消费者如何辨别有机产品呢?
孙永江介绍,现在真正的有机产品包含两个要素:一个是有机标识,另一个是有机码,只有这两者都具备了,才能确定所买的产品是真正的有机产品。有机码相对更重要,是产品的唯一身份证明,使产品真正实现了全程可追溯。有机码最大由17位数字组成,消费者在购买有机产品时除了要看有机标识外,还要去“中国食品农产品认证信息系统”进行有机码的验证,或者到国家认监委的中国有机认证公共服务专栏输入查询。
国家对有机产品的生产有严格的规范标准和监督机制。孙永江说,目前我国对有机认证的把控极为严格,申请有机认证的主体必须是在工商局注册正规的公司或者合作社,而且还要检测申请土地的水质、土壤和大气;通过资质核定后按照标准实施全程管控,土地还要经过1—3年的转换期。虽然种植者要按照有机标准严格操作,但是产品第一年还是要当作普通产品卖,只有转换期过后才能贴上有机标识并获得唯一的身份证明(有机码),成为真正的有机产品。此外,有机认证的有效期为一年,一旦违规立即撤销证书,并处罚认证机构和相关检查员,该地块5年内不能再次申请。5年后再申请的还要再经过1—3年的转换期,几乎等于该地块被踢出有机行业。
孙永江认为,如此严苛的认证规则和处罚力度,正规的有机生产商和认证机构是不能或者不敢造假的,所以消费者辨别好有机产品标识和重要的有机码双重认定,提高其自身有机产品常识后,购买的有机产品质量是完全有保证的。
☞ 编后
做足细节 辨清真假
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无知”,主要源于对有机产品标准的不熟悉。造假的商家不仅钻了消费者对有机产品概念模糊的空子,更是钻了监督“漏洞”的空子。因为,当前有机产品市场缺乏完善的监督体制。
一方面,要加大有机产品的宣传力度,增强消费者对有机产品的认知。当前,有机产品知识的宣传仅仅停留在有机产品卖家所做的自家产品推广方面,而缺乏在社会层面的推广和对消费者的普及。正如文中所说,造假的商家,正是钻了消费者对有机认识不清的空子。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积极采取宣传措施,对消费者普及有机产品常识。比如,在超市或农贸市场设立有机产品常识宣传栏,向消费者普及有机产品知识,增强其辨别能力。
另一方面,设立便捷的有机产品信息核实渠道,增强监督机制。有机产品信息核实渠道的不便利成为消费者监督有机产品的障碍之一。当前有机产品的监督机制不健全,仅仅限于消费者发现假冒伪劣产品,向质检部门投诉。而消费者如果要核实有机产品身份的真伪,必须要通过自己的手机网络查询,或者回家后上网查询,极其不便。如果在超市或者农贸市场的有机产品专区旁,安装有机产品查询机,必然会方便消费者核实购买产品的有机身份,并方便其对生产有机产品的商家进行监督。应该让便利的信息核实渠道成为有机产品造假商家的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