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接下来的5~20年间,哪里会有新市场出现?商业政策将发生哪些变化?即将到来的重大议题是什么?下一轮商业趋势是什么?如何快速行动来应对不确定的未来……实际上,在变动发生的前一刻,有人就已从蛛丝马迹中预见到,并做好了完美的解决方案和战略规划,由此带来巨大的竞争优势,让他随即成为“圈内”的“先驱”。我们已经进入一个预见性思维决定生死的时代。
原地不动很危险
一股不可阻挡的强大力量(未来)撞向一个原地不动的物体(我们的大脑),会有什么样的结果?答案可想而知。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故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当时,通用汽车公司已经在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领域抢得先机,然而,为了游说政府保持原有的能源法规不变,它放弃了在该领域进一步开拓的机会。
科学家发现,不管是预测未来,还是回忆过去,我们使用的都是同一个大脑神经网络。这就意味着,大多数人只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展开想象。我们之所以无法准确预测未来,是因为我们自身存在生物本能缺陷。预测的工作就是帮助个人和企业摆脱“永远只活在现在” 这一本能缺陷的束缚。因为人们天生就会将现在的状况,套用到对于未来的预测当中。
预见未来
笔者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明白了4个有关创意的简单道理:第一,任何人都能拥有创意思维;第二,不管公司大小,都能有各自的创意;第三,创意源于一个清晰且可复制的过程;第四,创意需要的是汗水,而不是所谓的灵光一闪或与生俱来的创意基因。
实际上,随着20世纪90年代科技行业的兴起,由于受到苹果公司以及新兴互联网企业,比如易趣、纳普斯特、谷歌的启发,几乎一时间所有的公司都痴迷于将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创造力、创新力和协同力灌注到自己的企业当中。
这本来是好事,然而,他们采取的许多方法却是毫无意义的。比如,把工作场所完全敞开,而不设间隔;要求员工多打乒乓球;要求他们勇敢无畏。事实上,鼓励创新的方法一定要详细具体,并且符合公司的具体战略才有意义。
企业老总经常会说:“好了,我们明白了!创意在工作中很重要;协作是件好事;创意能够让公司成长得更快且与众不同。那么,现在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具体步骤来实现上述目标,怎么做才能既提高创造力,又能达到下个季度的盈利目标?给我指条明路吧,向我们传授不需要花太多时间、精力和金钱就能源源不断地获得创意的方法吧。总之,告诉我们需要了解什么,以及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我们公司的运作当中。”
你要学会跳出你所处的特定环境,多问问自己“这一切都是如何形成的”。列出一套 “最佳问题”,帮助你将精力放到你真正需要解决的问题上;让自己多接触新观点,获得新体验;在脑海中形成对未来的预测;最后,制订计划采取行动。
发现新视角
大多数人并不会经常锻炼自己的预测能力。但是,企业要想成功,“永远只活在现在”这样的本能倾向十分有害。我们总是不愿改变自己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除非现实危机迫使我们改变。需要指出的是,“最佳问题”强调的内容,正好与我们平时经常讲的“最优方法”相反,它是大部分商业项目应该最先考虑的问题。
两者的区别在于,“最优方法”指的是工作中作为典型样板使用的标准模式和程序,而当你提出“为什么我们要重新设计轮子”一类的问题之后,你便可以改进现有的“最优方法”,从而加快问题的解决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