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4年1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互联网金融上阵 传统银行业退场?

□ 本报评论员 兰 亭

 

    无论是对风险的理解,还是对营销的诠释,抑或是对服务的认知,互联网金融与银行,都是不同的。“如果不能在这些方面做出改变,银行的力量再强,也找不到发力点。”

    2013年是互联网金融的“狂欢”之年。这一年,互联网金融蓬勃兴起并迅速成为金融舞台上的耀眼群星:阿里巴巴的余额宝、微信的“微支付”、百度的百发理财和百赚、P2P网贷平台、电商……而其来势之猛,委实不容小觑。

    因此,有人预测,互联网金融“火”了,传统银行业的命运将是“退场”。

    真会如此吗?当然不是。

    首先,银行业数年来积累和沉淀而成的优势,还依然存在。一方面,物理网点目前仍有存在的必要性。有调查报告表明,表示不再去银行网点办理业务的客户只有21%,有60%的客户表示将同时使用线上和线下渠道。另一方面,线下的客户调查和风险控制手段仍旧不可或缺。虽然大数据的能量“惊人”,但要想更准确地判别客户的业务需求,满足高端客户的多样化金融需求并提供量身订制的金融服务,同时把控好金融风险,线下调查显得不可或缺。

    其次,“银行是互联网金融的先行者”。 农行电子银行部总经理马曙光、工行个人金融部副总经理张剑宇都有近似的论断。借助电子银行这一阵地,银行业的“触网”行动早已开始。如今,在互联网金融的影响下,很多银行不仅完成了电话银行、网上银行和微信银行等渠道的建设,甚至积极涉足电商业务,拼抢移动支付。

    第三点,也是比较重要的一点,面对互联网金融袭来的浪潮,部分行动迅速的银行已经开始“主动出击”。例如,新近采取行动的,有民生上线的直销银行、工商银行上线的电商平台“工行融E购”;再早一点,有平安旗下陆金所、招商银行的小企业e家等等。

    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番互联网金融的风潮来袭,带给银行业的反思,是极为深刻的:作为后来者的互联网金融,为何能够风靡业界,且“后来者居上”?银行的老大地位为何会被撼动?

    一方面原因,在于互联网金融。

    “银行理财最低5万元的门槛,互联网理财1块钱也能买。”互联网金融所展现的,就是敢于变革与颠覆的胆识与魄力。

    诸如此类的,还有“叫好又叫座”的简单、快捷、交易成本低等显著优势,以及开放的市场、更好的客户体验、普惠的金融服务、金融创新的高效率、数据的加速应用等遮掩不住的闪光点。正因如此,互联网金融才能让银行业“心生敬畏”,在营销方式、销售渠道、经营模式等方面,掀起与众不同的新浪潮。

    另一方面,在于银行自身。

    虽然银行“触网行动”早已开始,且拥有的互联网技术并不逊色甚至是强于国内最大的互联网公司,却仍演绎了被互联网金融赶超的事实。

    究其原因,有业内分析人士坦言,是“银行对互联网的理解或者执行力不够。”该人士认为,无论是对风险的理解,还是对营销的诠释,抑或是对服务的认知,互联网金融与银行都是不同的。“如果不能在这些方面做出改变,银行的力量再强,也找不到发力点。”

    但好在,未到最后,一盘棋局的变数,都是未知的。

    跨入2014年的大门,如果银行业能够严肃对待互联网时代的发展新环境,运用互联网思维,积极有效应对,在产品、渠道、客户等方面有所创新,在文化、营销、服务等方面有所改变,在发扬自身优势的同时,迅速补齐短板,乃至快速转型。

    或许,继续在上峰游走的,还是银行。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