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一个地处亚洲东南部的半岛和岛屿国家,其共分为两大部分,一个是西马来西亚,另一个是东马来西亚。位于马来半岛的西半部被称为“西马”,北接泰国,南部隔着柔佛海峡,有山脉呈南北向贯穿,沿海为冲积平原,内陆多为森林;东半部被称为“东马”,为沙捞越和沙巴地区,南邻印度尼西亚的加里曼丹。由于临近赤道,马来西亚属于热带雨林气候,全年温度不低于25摄氏度,降水充沛且无台风来袭,自然大环境相对平稳温和,非常适宜茶树的生长。
锡矿与茶的渊源
茶在马来西亚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正赶上中国闽粤地区华人迁移南洋,在这一次人口大迁移中,茶叶随着那批南下的中国人一起移居到马来西亚,陪伴他们度过海外的悲欢岁月。那段期间,马来华侨祖先在努力地顺应当地生活的同时却保留着喝茶的习俗,想一想,这不仅是生活习俗的延续,更是借此抒发对祖国、对亲友的思念。在马来华侨的家中,都可以看见不同种类的茶都被摆放在橱架上,在它们的背后,饱含着许多难以言表的华侨茶情。
而中国茶叶正式被传入马来西亚,以及马来西亚开始自己的茶业发展,则是在上世纪20—50年代。这里不得不谈起一段“马来西亚锡矿热”。据了解,当时正值马来西亚锡矿的大量开采期,又引得一大批华人涌入,充当锡矿工在当地谋生。这一次迁移,不仅把茶叶,乃至连同闽粤地区的茶籽也一同带到马来西亚种植,目的则是解决炎炎烈日的炙烤和采矿劳工饮用的燃眉之急。“有矿场的地方就有茶香。”老一辈的马来华侨都知道这句话,据说当时凡是有锡矿的地方,就能看见绿油油的茶树。然而后来随着锡矿开采业的衰落,这些茶园大多杳无踪影,如当年锡矿业展开得如火如荼的吉隆坡、马六甲地区,现如今难觅茶树的残迹。后来的马来西亚茶叶主产区逐步集中在马来西亚西部金梅伦高地地区。不过辛亏那段狂热的岁月极大促进了马来西亚的茶产业,那些年马来西亚的茶园产量高达4000公顷,而且一直保持平稳态势,茶叶总产量约为6000—7000吨左右,总体形势还算可观。
老茶行和老华侨
由于早期基础深厚,现如今马来西亚有很多老茶行,无论它们是粉饰一新还是保留原样,都从骨子带出一股浓浓的怀旧味。这些马来西亚茶店大部分都是华人经营的,究其原因,首先要考虑的就是锡矿运动带来的直接影响。马来西亚人喝茶可并非产茶国,锡矿热结束了,但是中马的茶叶贸易自那后就没中断过。茶叶从中国引进的同时就决定了中国对茶叶的主导权,马来华人在茶叶贸易时使用的汉语,加之对故乡的熟悉,因而在与中国进行商贸往来的过程中具有优势。因此,经营马来西亚茶行的担子自然而然地落到了华人身上。
马来西亚很多茶行都建于上世纪20—50年代的“锡矿热”时期,为了养活生计,这些茶店起初都开杂货铺,卖烟草,卖生活用品,产品五花八门。一些上年纪的马来华侨茶人都感慨,生存就要四处寻觅商机,早期的茶店运营实在是艰难。
尽管中国是这些华侨的母国,但是由于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经济处于闭门模式,海外贸易进行得并不容易。有困难就要想办法,华裔茶人合并几家茶店作为马来西亚的华茶商代表与当时福建厦门茶叶进出口公司进行交易。因此,茶行业的垄断也出现了,不过这一做法在改革开放后就取消了。
南洋茶文化
上个世纪50年代,马来西亚茶业商会成立了,那是由首都吉隆坡等地的华人茶商发起组织的,会员数百位,遍布整个西马。那时马来茶商主要卖红茶、乌龙茶、普洱茶、黑茶、花茶等,现在马拉西亚由于人口多元化,售卖茶的种类也更多了。马来西亚政府和相关的茶叶组织一直都很重视茶产业,一方面积极引进外国茶,另一方面也把牢本国茶业,在稳固发展传统茶叶的同时,茶周边衍生品也蓬勃生发,如速溶茶、保健茶、茶粉、茶点心等等。清清爽爽的茶味在这片绿蕉香椰的南国世界中,挥发出别样的芬芳。
马来西亚有两款茶家喻户晓——拉茶和骨肉茶。看过拉茶制作过程的人都会觉得就像耍杂技,规则很简单,就是师傅手持两个大杯子把茶从一边倒入另一边,但关键在于师傅的倒茶手艺,从高向低,从前向后,越过头顶,反弹琵琶,姿势极尽想象。之所以需要“拉”这个动作,是为了让茶与奶更好地融合。做拉茶,选用的是马来西亚红茶、荷兰进口奶粉以及肉桂粉,三者冲调在一起会使拉茶格外香醇。“拉”是关键技术,反复拉制使茶汤和牛奶的混合更为充分,还能使茶香和奶香获得充分的发挥。骨肉茶绝非是单纯意义上的一道可以吃肉的茶,其实是把排骨、药材、香料、蒜、香菇等放入锅中熬煮3、4个小时而成的一道菜。相传这一词源自马来西亚的巴生,来自中国福建或潮州的苦力们在巴生港口搬运货物的过程中,常常拾到来自故乡的药材,再买些排骨加在一起熬煮成汤,蹲在路边一边吃排骨上的肉渣一边喝茶,如此一来既算补身又算怀乡。这就是“骨肉茶”一词的由来。便宜、营养、丰富,这道菜几经流传,从穷苦人随意配来填饱肚子的简餐,变成了马来西亚人,乃至世界人民都喜爱的特色“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