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下一篇4 2014年1月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生鲜“触网”路有多远
海南生鲜首次集中走上电商平台
□ 马跃峰 陆 丽

    “想吃的吃不到,想卖的卖不掉。”每年冬天,北方消费者和海南农民都在为热带生鲜烦恼。

    而今后,这种“烦恼”有望得到缓解。海南省农业厅联合阿里巴巴集团,启动“淘宝网·特色中国海南馆”,开拓海南农产品快速、远距离、跨区域营销新渠道。

    海南生鲜第一次集中“触网”,境况如何?面临哪些困难?

    前景:网络销售促进品牌推广作用

    去年11月25日,海南生鲜农产品第一次集中“触网”预演。聚划算汇聚海南之“海南厨房”活动,挑选出了七仙金葵牌黄秋葵、呀子美椰子饭等13个特色农产品,进行促销。3天时间,共售出琼中绿橙44吨、藻花香猪7吨、黄椒4万瓶、黄秋葵5000份……成交量2409万元。仅椰子饭一项,3天销掉了以往线下全岛一年总销量的63%。

    琼中佳佳绿橙专业合作社种了1.6万多亩绿橙。2013年首次与电商合作,通过网上销售绿橙20多万斤。“我们的绿橙不打催熟剂,品质好,消费者可通过二维码追溯质量,所以卖得特别火。”合作社负责人廖孝文说。

    去年12月12日,2013年中国(海南)国际热带农产品冬季交易会期间,海南举行网络冬交会,开通“淘宝网·特色中国海南馆”,建设常态性的网络促销平台。网上促销,成为本届“冬交会”最大亮点。

    海南省农业厅副厅长王晓桥说,线下拓展市场,宣传推广费用高,影响相对有限,而网上销售可以以更少的投入,让更多的人,感受海南农产品的魅力。

    电子商务对品牌推广作用巨大。传统农产品打造品牌,需要建连锁店,在媒体做广告,投资较大。而电子商务可以轻松做大品牌,还能把区域化的品牌变成全国性大品牌。王晓桥说:“海南省政府出台推进品牌农业发展的意见,去年拿出1亿元财政资金,扶持农业品牌,其中包括市场营销。这有利于打造海南农产品整体品牌。”

    难点:标准化程度低、物流体系不健全

    “目前,海南农产品电子商务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不少问题。”海南省商务厅副巡视员王学钟说,海南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比较低,给网上交易带来一定障碍。此外,农产品的物流体系不健全,冷库资源缺乏,使鲜活农产品在保鲜、运输和后期处理方面有不少困难。“海南农产品的目标市场主要在岛外,对于物流、配送、冷链运输的要求更高。”

    澄迈桥沙现代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文克,就经历过物流方面的尴尬。“桥沙地瓜”主打“富硒”、“长寿之乡”概念,是海南省著名商标,东北、华北等地的消费者很想在网上购买。可是,地瓜从海南运到东北,运费成本高,让许多消费者望而却步。“‘桥沙地瓜’每公斤售价16元,在海口、三亚等地卖得非常好,但是,地瓜包装体积大,一箱10斤,没几个,运费太高。”王文克说,目前,公司在各区域建立冷库仓储中心,按就近原则,异地配送。

    王晓桥说,海南一些涉农企业、农民对电子商务缺乏足够认识,相关知识、技术、经营能力不足,也制约了农产品电子商务的发展。“海南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比较薄弱,宽带普及率低。”

    出路:制定标准形成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如何做大生鲜产品网上销售?首先要严把质量关。海南潭牛文昌鸡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于吉英说,公司在网上销售生鲜产品时,按出口新加坡的标准进行生产、加工。他建议政府制定网上销售农产品的质量标准,提高“上网”门槛。

    海南省农业厅厅长江华安介绍,下一步海南将实施品牌农业战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5年内将改造300万亩标准化菜田,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200万亩次以上,最大限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高起点制定特色农产品地方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2016年将建成1490个标准化示范园。严格管理农业投入,建立省、市县、乡镇三级检测机构,形成产销区一体化的质量安全追溯信息网。

    “品牌农业最终是企业做出来的。海南农业规模小、实力弱、比较分散,要通过企业整合,推行标准化生产,形成大品牌。”于吉英说。

    为缓解物流这一农产品网上销售的最大瓶颈,海南省已制订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对现代物流业进行政策支持。还将建立海南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试点,在产区、销区建立农产品基地,支持企业购买冷藏运输车。

    物流短板正在慢慢加长。阿里巴巴副总裁张建峰认为,今天的快递、物流、配送,已经有了飞速发展,阿里巴巴集团投资的“菜鸟网”,准备建设基础性、框架性基点,帮助海南农产品更快捷地运向内陆。

    “单品企业在全国建物流中心成本过高。假如由政府部门主导,在北京等地设定海南综合物流中心,将附近区域的生鲜产品集中起来,整体打包、配送,既节省费用,又宣传了海南农产品。”王克文建议。

(摘编自《人民日报》)

3上一篇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