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2月12日至13日,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明确了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主要任务,同时在实现路径、城镇化特色、城镇体系布局、空间规划等多个方面都有很多新的提法,也廓清了关于城镇化建设的一些误区。各方面专家针对会议中对城镇化建设的一些新提法、新思路作出解读。
城镇化建设不能拔苗助长
会议提出:确定城镇化目标必须实事求是、切实可行,不能靠行政命令层层加码、级级考核,不要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解 读——
国际金融论坛理事长戴相龙:城镇化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以人为本,要提高农民素质,日子比原来过得更好,而不是建起更多的房子,把更多的人挤到城市。没有产业不可能有城镇化建设,只有农民离开了农村,融入城镇产业发展,城镇化建设才会自然而然,也就是顺势而为。
国际金融论坛城镇化研究中心主任易鹏:城镇化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不可逆转。城镇化有自然的规律,既不能拔苗助长,也不能无所作为。不能拔苗助长,即在产业支撑不足、就业岗位不够、城市承受能力不够的情况下,不能一味城镇化。不能无所作为,则是指现在一些大城市有一定数量的农民工,应该积极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没有产业支撑城镇化很难进行,产业支撑是城镇化工作的重点。未来要把“四化”同步作为一个重点,互为支撑,保证城镇化可持续发展。
市民不能成流民
会议提出:要以人为本,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提高城镇人口素质和居民生活质量,把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作为首要任务。
解 读——
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战略策划部副主任郑明媚:“以人为本”是本轮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基本出发点,应通过户籍政策改善农民社会福利、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同时,改善城市低收入群众生活质量、避免城市内部二元化,也是城镇化的核心要务之一。今后,中小城市将成为城镇化发展的重点和主导方向。中国的中小城市发展并不充分,但是中小城市人口城镇化的成本相对大城市低很多。所以政策的导向是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引导大城市优质的资源向中小城市流动。现在北上广等特大城市无法再集聚和承载再多的人口,“城市病”也越来越突出,因此,在放开中小城市落户限制的同时,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让居民记得住乡愁
会议提出:要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解 读——
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姚景源:城镇化绝不是简单的盖大楼、修马路和城市的扩张。现在的城镇化让很多地方失去了家乡的味道,全国的城市都是水泥高楼,玻璃幕墙,千城一面。反观欧洲的小城镇,都能看出它的文化,看出它的历史,看出它的和谐,这点对于我国未来城镇化发展非常重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张立群:我们正处在社会形态发生改变、城乡布局正在调整的时代,随着城镇化的推进,一部分村庄的消失是不可避免的,但并不意味着村庄要彻底消失。在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中,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特别是要保护一些经历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的村庄,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中央提出的“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就体现了对这种传统“乡愁”文化的保护。
不能乱举债摊大饼
会议提出: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
解 读——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部长徐洪才: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严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结构,提升效率,切实提高城镇建设用地集约化程度。同时强调,耕地红线一定要守住,红线包括数量,也包括质量。对此,中央的态度十分明确,耕地的红线是不能触碰的,城市建设需要腾挪的空间要通过土地集约化来实现,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着力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换句话说,未来城镇化的过程,一定是土地集约化的过程。政府财力是有限的,如果光靠财政资金来支撑城镇化进程的话,等于逼着政府盲目举债、寅吃卯粮,不仅不可持续,还蕴含巨大风险,因此还是要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