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产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一是没找到合适的项目,二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大家今天好好议一议,接下来可以发展什么产业,怎么搞?”12月1日,重庆市巫山县骡坪镇路口村村委会办公楼前,村支书袁孝辉的话音未落,围坐在一起的十余名村民代表就交头接耳议论开了,有人点头,也有人摇头,有人叹气。今天,在这些村民代表的身边还坐着几位特殊的客人,他们是巫山县供销合作社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原来路口村刚成为县上的“整村推进脱贫村”,由县供销合作社等部门对口帮扶。今天,县供销合作社等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就是来征求村民意见,以制定今后的帮扶思路。
方向: 核桃产业优势明显
路口村与湖北巴东县接壤,平均海拔800多米,是巫山出了名的贫困村,人均年收入很长时间里一直徘徊在4000元左右。从2011年起,这里的村民试着发展烤烟和中药材产业,收效不大。到去年,人均年收入依然只有5000元左右。
袁孝辉认为,村里产业发展不起来的原因,一是没找到合适的项目,二是小打小闹成不了气候。村民代表对这样的原因剖析很赞同,但是要怎么解决这样的困境,却没有更好的办法。
“路口村低山带将要修建生态工业园,所以,产业发展要瞄准中、高山。”见十几名村民热议纷纷,帮扶团队里的巫山县供销合作社主任蔡巍趁势抛出了自己的想法。他认为,路口村退耕还林地多,自然条件好,可以规模发展经济效益较高的核桃产业,面积至少1000亩。蔡巍之所以这么说,除了因为这一思路是县供销合作社和骡坪镇一班人反复调研多时后形成的,另一个原因是县供销合作社的销售渠道是现成的,销售基本不成问题。
一亩地种核桃35株,3年后进入挂果期;核桃嫁接苗每株10元,亩成本仅350元;进入丰产期后,每亩年收入达7000元。
“好是好,就是不知道怎么搞?”村民向承清似乎有点激动,脱下外套,捋起衣袖,嘀咕起来。
决议: “合作”增收可行
当前,各地发展产业大致有3个套路:一是流转土地,引进企业搞集中规模发展;二是组建合作社,村民以土地入股,大家合作经营,这办法的好处是门槛低、投入少,但管理有一定难度;三是大家各自为战,你搞你的我搞我的,往往难以形成规模。
“我们还是自己来搞,好不好不怨别人。”中药材种植户袁孝明轻声说。
“你就是老脑筋,建个合作社大家一起干不好吗?”坐在他旁边的村民眼一瞪,大声说道。
第二种模式,支持者占多数。
“我们可以组建两三个专业合作社,这样既能实现抱团发展,又可以避免规模大了合作社管不过来的弊端。”村会计朱开荣的建议获得了大家的同意。
“这么好的产业,这么好的机会,我举双手赞成!”村民袁孝泽当即表示,他家的6亩山地,全部拿来种核桃。
“我回去就跟二社沟通一下,争取两个社组建个专业合作社。”一社社长李宗林说道。
村支书袁孝辉老成持重,再三叮嘱:“大家加把劲,千万莫要做‘扶不上墙的烂泥巴’!核桃苗买来后,一定尽快种下去!”
(重庆巫山县供销合作社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