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上一篇 2013年12月17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11个基层社的脱胎换骨之路
——河北沙河市供销合作社重建基层社恢复服务阵地纪实
□ 本报记者 王 敏 于璐娜

    临近元旦,河北省沙河市蝉房乡一个村级百货综合商店的老板杨秀林一边清点刚送来的年货,一边招呼前来购物的村民,忙得不可开交。旁边的家纺店、童装店、蔬菜水果超市同样热闹不凡。36岁的蝉房供销合作社主任曹志国看着眼前的情景舒心一笑,对前来采访的记者说:“今年能过个踏实年了!”

    作为蝉房人,曹志国上任前从未想过家门口的供销社会由自己负责改造、重建,更让他始料不及的是,为了完成这项任务,他会和那些看着自己长大的乡里乡亲产生矛盾。

    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当年的蝉房供销社合作主任程文忠用“八条扁担”起家,带领职工坚持送货上山,把生活用品和生产技术送到社员手中,使蝉房供销合作社成为全国扁担精神示范社,也成为沙河乃至河北省供销合作社系统的骄傲。后来供销合作社的业务开始萎缩,蝉房供销社被并入白塔供销合作社,服务与发展早已无从谈起,只有墙上的五角星和刻在石门上的对联提醒着人们这里曾是供销合作社。

    一方面这里曾是供销合作社系统的先进典型,丢失服务阵地实在可惜;另一方面,蝉房供销合作社的房子有的年久失修成了危房,无法正常经营,有的已经被村民占了,真要改造起来难度很大。是迎难而上还是坐吃山空成了摆在沙河市供销合作社人面前的一道必选题。

    “难也要改!再不拯救就晚了!”

    沙河市供销合作社主任冯常学意识到,只有恢复基层社才能将扁担精神发扬光大。从2008年上任以来,他带领全社职工坚守阵地、攻坚克难,秉持着不放弃任何一个基层社的信念,利用5年时间,投资5100多万元先后改造了全市系统11个基层社。一个个破败不堪、濒临消失的基层社在沙河供销合作社人的努力下扒房重建、恢复活力、重放光彩。

    供销合作社

    不能让乡亲们失望!

    “干一件事就要成一件事,供销合作社想发展首先得改变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冯常学是个敢想敢做、有魄力的人,他说这句话时也是铿锵有力。

    2008年7月,冯常学临危受命到沙河市供销合作社任职。当时机关人员都无事可做,多数社属企业已经处于严重资不抵债、关门歇业的状态,基层社几乎名存实亡。“不改造等于看着供销合作社消失!”冯常学带领班子成员制订了一系列的改革计划,首要的就是收回社有资产,重建基层社。

    沙河市供销合作社的门店多建于上世纪60年代,砖瓦结构,低层建筑,设施简陋,有的因为长年不经营,甚至成了农民的菜地,或被村里占有。听说供销合作社想收回土地重建基层社,一部分村民站出来反对——“供销社还能有多大用,还不如种地实惠。”而更多村民心里是欢迎供销合作社的。以蝉房乡为例,这个乡地处太行深山区,有35个行政村,总人口17434人,由于供销合作社的经营业务萎缩,除了小商贩,其他商业体不愿到山区经营,村民们买东西还要到50公里外的市区。对供销合作社和扁担精神怀着深深情结的当地村民,听说供销合作社又要重建门店,大部分人很是欢迎。

  刚到蝉房供销合作社任职的曹志国并没有因为反对声而放弃。他是蝉房人,熟悉村里的情况,更明白老百姓心中的顾虑,他能肯定的是供销合作社改造后村民的生活会更好。上班第一天他就带着土地证、当年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开始挨家挨户做工作。蝉房乡的蝉房村共有6个村民小组、100多户村民,他逐一讲解供销合作社改造后的好处和未来的发展前景。这个过程不容易,曹志国有时被村民拒之门外,他就第二天再去,有时为了尽快开始改造还和阻挠开发的村民红过脸。

  “老百姓不理解都是一时的,他们还是很相信咱供销社的,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能让他们失望,改造后一定要让大家满意!”曹志国说。

  蝉房供销合作社最终历时半年时间完成改造,低矮的石头房变成了宽敞的楼房,破旧的小商店变成了挂着“中国供销合作社”统一标识的便民超市。蝉房供销合作社的门店开业当天,吸引了十里八村的村民前来购物,买童装的、买米面油的、买家纺的,村民个个满载而归。“确实方便,不仅便宜质量还不错!”刚给孙子买完衣服的李大娘对店主竖起了大拇指。

  蝉房供销合作社的改造成功给沙河市供销合作社系统很大的信心。随后,册井、白塔、新城、刘石岗等多个基层社相继改造完成。沙河市供销合作社80%以上的门店都租赁给已下岗的供销合作社职工经营,解决了600多人的就业问题。

  冯常学说,为了收回供销合作社的阵地,全体职工付出了很大的心血,每一处宽敞明亮的门店背后,既渗透着供销合作社人的汗水也有咽到肚子里的泪水。

  供销社真正回来靠服务

  资产保全了,阵地收回了,但怎么才能成为当年那个老百姓最信任、最需要的供销合作社还在考验着沙河市供销合作社人。

  曹志国从到蝉房供销合作社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没给自己放过一天假,他白天查看工程进度,晚上还要想蝉房供销合作社改造后如何发挥为民、便民的作用。

  2012年,为了更好地服务农民,提高当地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蝉房供销合作社与111名农户合作成立了蝉房板栗专业合作社,有几个当年反对基层社改造的村民也自愿加入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如今的蝉房供销合作社不仅提供日用品销售,更是一个吸纳了1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综合服务体,发展板栗基地3万亩,其中有机板栗示范基地7755亩,苹果基地5000亩,核桃基地5000亩,带动农户3000户,帮助农民增收1800多万元。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合作社还注册了“蝉房香”、“老扁担”、“顶一”等多个农副产品商标,逐步建立了从生产到终端市场的经营服务体系。

  记者在高村供销合作社采访时,当地村民提起供销合作社更是个个竖大拇指。村民杨建国说:“有事没事我都会去供销社转转,闭着眼睛都能找到!春种的时候要来领种子,秋收时要来送粮食,闲时还要接受技术培训。”改造后的高村供销合作社面积大了,在院里建起了仓库,领办了强大玉米、丰收小杂粮两个专业合作社,为社员统一提供仓储、收购、销售等服务;还设有农用车交易大厅,与保险公司合作,为前来买车的农民提供上牌、保险一条龙服务;最近,他们又根据当地农民需求开了家具店和家电店。不仅如此,高村供销合作社在创新组织机构方面也做了大文章,选举强大玉米专业合作社、金田薯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等4个合作社成员担任高村供销合作社理事会理事,吸纳了入社农户3870户,大大提高了农民参与新型基层社的比例。

  每年秋季收粮的时节,社员天没亮就来到高村供销合作社的大院排队,还能吃上一顿由供销合作社免费提供的热腾腾的早餐。杨建国告诉记者,“跟着供销社做事,就是觉得踏实,就像自家人”。记者了解到,改造后的高村供销合作社年销售额达1.6亿元,成为沙河市基层社中的佼佼者。

  经过5年的改造,沙河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下有4家市直公司、11个基层社、300个经营网点,基本实现乡镇办事处新型基层社组织全覆盖、农合联组织全覆盖、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全覆盖。原来沙河市老百姓心中“哪儿破哪儿是供销社”的印象消失了。11个基层社改造后不仅提升了自身形象,还盘活了资产,恢复了与农民的联系,提升了自身的服务功能,一些基层社还兴办了幼儿园,缓解了农村幼儿入托难的问题,农机家电维修和医药医保等便民服务项目也让老百姓生活更便捷了。沙河市供销合作社系统通过改造基层社,不仅找回了阵地,更丰富了服务功能,真正成为具备可持续发展的为农服务综合体。

  注入新血液树立新形象

  与农民恢复了鱼水关系的沙河市供销合作社非常珍惜努力换来的成果。全体干部职工就像一台停不下来的机器,把供销合作社向着他们心中的蓝图不断地推进。

  借助着基层社改造的良好势头,沙河市供销合作社把网络布满全市。

  农资经营网络——依托高村、褡裢、新城、白塔4个基层社和烟花爆竹公司、盐业公司,建设了六大配送中心,发展农资连锁店180多家,覆盖沙河市80%的自然村。

  日用品经营网络——以兴农公司配送中心为龙头,建设日用品农家店116个,年商品配送额达1.2亿元。

  农副产品市场购销网络——建设高村、显德汪、蝉房三大农产品交易市场,以高村供销合作社为龙头,在广东、广西、湖南等地建立了40多个农产品直销点,经销杂粮9000多吨,助农增收3500万元。

  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截至2013年底已完成购销额650万元,其中册井废品收购站辐射带动40多个废品收购户。

  四大流通网络体系的建设完成,不仅为基层社的发展搭建了更高的平台,而且让沙河市供销合作社自身的运营体制也越来越顺畅,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供销合作社为农服务的队伍里。

  冯常学告诉记者,供销合作社在硬件上要给老百姓新印象,软件上也要有新面貌。2010年,他提议公开选拔一批基层社主任。今年36岁的曹志国就是公开选拔中最年轻的一位基层社主任。从盐业公司副经理到蝉房供销合作社主任,曹志国踏实肯干的作风和改革的闯劲让很多人佩服。他先后参与白塔供销合作社、蝉房供销合作社等改造项目,拆了8年无法重建的显德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也是在曹志国的带领下完成改造。年轻血液的注入不仅为供销合作社带来了活力,更为供销合作社树立了新形象。

  现在沙河市供销合作社系统有11个基层社主任,平均年龄43岁,是全市系统的中坚力量。冯常学在人才使用上有自己的考虑:一是充分挖掘现有能人的潜力,让他们尽情发挥自己的实力;二是努力培养新人,大学生有专业基础,上手快,让他们逐步发展到重要的工作岗位上。沙河市供销合作社能吸引人才,培养人才,也能留住人才。沙河市社每年会拿出一部分资金根据各基层社发展给予适当奖励,还会给职工3倍的加班费,5年来沙河市供销合作社系统无一人离职。

  如今,在沙河市供销合作社系统,不管是“新供销”还是“老供销”,大家都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不能让“扁担精神”断在这一代供销人手里。今年已经64岁的樊文保是个老供销人了,做了20多年的售货员,如今在改造后的白塔供销合作社经营超市。说起对供销合作社的感情,樊文保不假思索地说:“那就是家啊,我在柜台都站一生了!供销社就是信誉的象征,我得维护供销社的信誉,维护供销社的利益,假冒伪劣的商品绝对不让进店。传统精神绝不能丢!”而“新供销”们则接过老一代的“扁担”,担起了更大的责任——今年投资1300万元的集观光、度假、餐饮为一体的秀江南农业观光园、投资500万元的新合作农资配送中心、投资4000万元的新合作商贸综合体已悄然开始建设。

3上一篇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