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内训师,我经常要培训一些工作多年的中年同事。如果我看到意志消沉的面孔,我会尽力去鼓舞他们的工作士气,但是应者寥寥,问及原因,他们会很无奈:“假如我要年轻些,还能努力努力,现在要学历没学历,要精力没精力,也就这样了!”“我就是这个命,假如我要是能力强、机会多,那我早就努力了,凑合着干吧。”他们有各式各样的理由去抵制改变,用一些“假如”去说服别人和自己,不肯努力仿佛也就是合理的了!
这些同仁的经历有点儿像曾经的我!刚上班的时候,我因为“口无遮拦、不知进退……”经常导致某领导的训斥和讥笑,两年后,受不了太多的“刺激”,我退缩了,躲进了一个只有四个人的小分社,每天抽抽烟、喝喝酒……开始了年复一年的混日子,“平平淡淡才是真嘛!”——我曾经为自己的“安逸”暗自得意。
时间过去了十多年,庸庸碌碌、平淡舒适……很多的机会因为我的“安逸”悄悄溜走了。有的时候,我甚至会故意回避这些机会,不为别的,就是不想让自己面对新的挑战:“假如我要年轻还能试试,都快四十了,拖家带口的,如果选错了还不如原地不动!”
浑浑噩噩中,传来了一个坏消息:“上司觉得我为人懦弱平庸,没啥工作能力,决定将我调去一个没有人愿意去的偏远单位。”我慌了,求了很多人帮忙,但是没有人能帮上忙,调动决议平静地通过了。
沮丧中,我看到了一个牧师接受忏悔的故事:“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会成为伟人!”我不由百感交集:“假如我能回到过去,我一定要好好珍惜那些逝去的机会。”
这时,正好赶上省联社对基层联社进行人事改革,我作为年龄最大的竞聘者,和小青年们一起参加了机关的选聘考试,没想到的是我竟然考上了。
果然,这些所谓的困难不过是自己吓唬自己的假设,我发现解决困难的办法永远会比困难多。
而且,随着解决问题次数的增多,我的信心也开始慢慢成长为工作的自信,我终于明白了:心智要靠困难的锻炼才会成长,成功者之所以能有一番作为,不在于他们有多么聪明,而在于他们能改变压力的定义,压力即为动力,不逃避、不惧怕,而且有信心说自己终能获胜。
过了一段时间,我和同事们开始学习新系统,同桌的老王是已经退居二线的信用社老主任,按说他完全可以不参加培训,他的参训让我们有些纳闷。
新系统是用UNIX编程,里面涉及了一些英语命令,大多数参训者都没有认真学,因为这些命令只是针对特殊用途设计的,一般情况下根本用不着。可是令我诧异的是,老王主任却是很认真地学了,他看不懂英文字母,就哆哆嗦嗦地将字母画到了本子上,七扭八歪的字母让周围的人好笑,纷纷拿他打趣,老王也不说什么,只是带着老花镜瞅着本子上的字母出神……
过了一周,培训结束了,考试的最后一道题就是这些英语命令的应用题,人们差不多都没有答,但是老王主任却出色地答对了,这不禁让我大感惊讶:“您可真行!您是学过英语吧,为什么答得这么好?”听到我的疑问,老王主任有些不好意思地笑了:“我没学过英语,就连汉语拼音怎么写也都快忘了,但是我想我今年刚五十一,也不能在单位总歇着不干活,晃荡九年再退休啊!于是我就把这些命令抄了下来,回家让闺女教我。这不是,我开始学拼音和英文了,总靠死记硬背就不如学懂,是不?”
现在,我再也不会说“假如”了,因为我知道:再想“假如”,就意味着放弃,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假如”只会是“假如”,不会变成现实,如果你奋斗拼搏,生活就会为你提供机会,或者是只有这样你才能抓住机会,否则,“假如”就只能是“假的如果”,是没有人相信的“假话”。
“伸手摘星,未必如愿,但是也不会留下遗憾。”。就从现在开始,我们这些中年人是不是应该想想以前曾经美好的理想了?即使不能成功,毕竟我们也努力过、追求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