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商圈范围分层来测定人群
一般来说,把商圈划为三层,以半径50米、150米、300米为单位划为第一、第二、第三商圈。当然,如有栅栏或小区出口在300米以外等情况,不能算在有效商圈里。第一商圈的居民购物可能性∶第二商圈购物可能性∶第三商圈购物可能性=7∶2∶1(经验公式)。
举例:某社区店位于小区主干道,除社区外没有明显结点。第一商圈的居民300户,第二商圈的居民700户,第三商圈的居民1000户,该店门前有效客流R=3000人。销售额预测为:商圈有效总户数=300+700×2÷7+1000÷7=643户,也就是说现在商圈的情况转化成50米内有643户。
假设户均消费每天为5元,则销售额为5×643=3215元(假设户均消费是有直接意义的,准确与否与经验有关,是由综合年龄特征、收入水平等因素来确定的)。这里假设的是每户一周入店4次,每次消费9元左右。只有在大卖场和便利店集群开店时,才计算居民可支配收入来确定销售。
由经验得出户均消费是更为直观的方法。那么,人均可支配收入是不是没有意义呢?其实当下一步我们讨论便利店集群开店时,人均可支配收入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我们已经预测出销售额为5×643=3215元,这时候,我们结合门前人流预测法来对比销售。假设该店门前有效客流R为3000人,社区店的进店比率为10%,客单为10元,每个公司的进店比率,客单都不同,由MIS系统的社区店资料分析得出。那么,可以得到销售额=300×10=3000元。假设开店后,由于店铺的吸引力,门店前人流会有一定增加,这样,我们就印证了销售额应该在3215左右。
如果商圈内还有其他结点或有其他竞争对手,则应相应增减,但浮动范围一般不超过500元。
以一个学校店为例:一学院师生共3800人,店铺位于结点的主出入口。200米处有一医院(300人左右),100米处有一社区(200户),门店前客流预测为5000人。结点销售额=3800×10%×客单价(8元)+(200×2÷7)×5元(户均消费)=3326元。客流预测销售额=5000×10%×客单价(8元)=4000元。
中心商业区店铺商圈调查
同样是以上三个指标:周边环境、竞争对手、立地立位,但有一个指标是很重要的———R值测算。一般来说,中心商业区店铺R值会远远大于结点型店铺。这里对竞争对手、周边环境的调查都是为测算R值服务的。对于这类店铺,用R值来确定销售是最直观的。但R值的测算与很多因素有关,比如说立地立位就可以决定进店比率,同样有效客流都是6000人,面宽4米和面宽8米的店进店比率就会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