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电子商务的冲击,电子卖场的日子过得越发艰难,它们不得不寻求反击逆袭之道,有的向多元化综合商场转型,有的则定位高端,占据主流商圈,另外还有的转战一线城市以外的次级市场谋生。
北京地区的电子卖场发端于中关村,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为重要地标的中关村地区聚集了大量数码发烧友、DIY攒机者,“买电脑去中关村”成为消费者的共识。从最初的粗放式销售,到后来海龙、鼎好、e世界等大型电子卖场相继崛起,成为传统电子卖场最辉煌的时期,卖场的日客流量最高能达到8万人次。
可惜好景不长,随着电子产品的迭代更新、DIY电脑市场萎缩、电子商务兴起等外部因素,中关村电子卖场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卖场自身的弊病逐渐显露出来:价格欺诈、以次充好、强买强卖等诚信缺失,损害了消费者的购物体验,造成客流量的减少。
尽管传统型卖场一直谋求转型,甚至有政府监管部门参与其中,但多年累积的诚信缺失等问题长期遭到消费者的诟病。某卖场负责人表示,卖场转型难度较大,一方面是因为,最初建设时像电梯、出口等基础设施是按照电子卖场的形式而建的,在向商场化转型时成为一个阻碍因素。
中国移动互联网产业联盟秘书长李易发出过这样的感叹:“在大城市里,购买3C产品的选择太多了,既有电商平台,又有运营商、连锁卖场,还有品牌直营专卖店。电子卖场在一线城市的生存困境越发严峻。”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电子卖场的衰落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儿了,在此期间谈转型谈了很多年,但转型道路困难重重,鲜有成效。
传统型电子卖场屡屡被曝出价格欺诈、强买强卖等诚信问题,甚至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
此前,e世界就因管理方进行整改,欲清理小商户,小商户却并不配合,差点与管理方陷入打群架的冲突中。如今,传统电子卖场的困境实在是在吃由自己之前亲手种下的苦果。
或是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弊病,鼎好、百脑汇等电子卖场在上海等地开设IT商场时,采用了完全不同的运营模式,注重大品牌、大型经销商的引入比例,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重蹈中关村电子卖场的覆辙。然而,它们还面临着另一个问题,即城市主流商圈的高额租金压力,在这种情况下能否持续性地盈利还不好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