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2013年我国粮食总产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粮食产量达60193.5万吨,比2012年增加1235.6万吨,增长2.1%,实现连续十年稳定增长。“十连增”意义十分重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粮食安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定海神针”。
在高起点之上,粮食生产“十连增”是如何实现的?在气象灾害、病虫害频发多发,生产成本上升和国际市场波动等不利因素下,我国粮食连年增产的支撑又是什么?
科技增粮——
把技术“能量”变为粮食产量
粮食“十连增”最重要的“功臣”是科技支撑。统计显示,在确保粮食“十连增”的众多因素当中,单产提高的贡献率超过65%。尤其是近年来,伴随着良种良法的配套,农机农艺的融合,我国已经在高产品种、栽培技术、农机化水平等方面形成了有效的技术示范和推广体系。
就在1个多月前,我国超级稻第四期攻关计划取得重大进展,平均亩产达到1976斤,创全国水稻百亩连片高产纪录。据统计,2012年,全国超级稻推广面积达1.21亿亩,亩增产120斤以上。“十一五”以来,超级稻累计推广占同期水稻面积的21%,累计增产稻谷830亿斤。
农机化是粮食高产高效生产的物质载体。当前,我国小麦耕种收机械化水平已超过90%,但水稻机插则是农机化的薄弱环节。近年来,随着全国农机系统大力强化农机农艺融合,水稻机插水平以年均4个百分点的幅度快速增长。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研究员徐振兴表示,水稻采用机插秧,每亩比人工栽插可增产60斤以上。按照测算,我国机插秧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粮食就可增产2.7亿斤。
农业补贴——
从“补面积”转向“补技术”
统计显示,从2002年的1亿元到2012年的1653亿元,农业“四补贴”10年累计安排7631亿元。今年,农业“四补贴”资金更是达到了1700亿元,标准进一步提高、范围进一步扩大,新增补贴重点向种粮大户、专业合作社等新型主体倾斜。按“四补贴”资金测算,当前平均每生产1斤粮食,国家补贴0.14元。
农民种多少,关键还要看价格。如何从价格上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今年,国家连续第六年提高稻谷最低收购价,并适时安排临时收储和国储拍卖。这对粮价平稳运行并合理上涨起到了托市作用。
补贴力度不断加大,如何让有限的政策资金发挥更大效应?从2010年小麦弱苗施肥、玉米覆膜种植和水稻大棚育秧补贴开始,农业补贴从“联地补贴”向“联技补贴”转变。去年起,中央财政首次大面积集中实施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补助政策,堪称当年“联技补贴”的一大亮点。今年,冬小麦“一喷三防”政策实现全覆盖,同样遵循了把补贴与技术挂钩的思路。
科学减灾——
“减损”就是“增产”
粮食作物从播种到收获始终面临着各种病虫害的威胁。如果防治不到位,极可能导致产量减少。据统计,通过病虫害防控,全国每年挽回的粮食产量损失在1500亿斤左右,约占国家粮食总产量的15%。
农业部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和往年相比,今年病虫害防控的突出特点是统防统治面积快速增长,大型自走式喷雾机和直升机等新型植保机械的推广极大地提高了防治效率。今年,陕西省由政府统一购买服务,在4个县区开展动力伞航化作业示范8万亩。江苏等省加大小麦赤霉病统防统治力度,使该病发生面积比上年减少85%,仅此一项,就比上年少损失小麦30多亿斤。
今年我国秋粮生产遭遇了严峻考验,南方遭遇罕见高温干旱,北方出现较为严重的洪涝灾情。面对全国南旱北涝的形势,农业部门组织专家根据受灾情况和作物生长发育进程,制定分区域、分作物的科技抗灾技术方案。受旱地区加强水源调度,“能浇一块是一块,能保一块是一块”。受涝的地区则发挥农业机械的作用,抢排积水,增施肥、促生长。
近年来,我国把加强农业基础投入作为粮食稳产增产的基础性措施。随着农田水利、土地整治、农业机械、设施农业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我国粮食生产的基础将更牢,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将更强。
(乔金亮)
编 后
粮食稳天下稳。粮食稳定增产,对于管好通胀预期,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实现经济增长和社会和谐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得益于粮食产量增长,农产品价格稳定,禽畜产品和渔业产量也会稳步增长,明显缓和了未来物价上涨的压力。粮食增产、粮价稳定还具有稳定人心的作用。以粮食为主的食品价格如果上涨,会影响人们的心情和预期。如果粮食产量减少,人们由于恐惧可能会抢购某些食品,从而导致新一轮物价上涨。因此,粮食增产为促增长、控通胀、保民生作出了重要贡献,对于平抑物价意义重大。
实现粮食十连增,少不了技术和国家政策,然而高科技、好政策在托起总产量增长的同时也破坏了环境、扭曲了市场。
一方面,中国南方农作物的复种指数很高,基本上靠化肥来支撑,而化肥施用后只有35%的部分有效,剩下的65%都变为了污染物,留在了环境当中。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已经造成农业大面积的面源污染。
东北地区有一些荒草地,本来起到很好的生态调节功能,但由于农作物播种面积有限,为了增加粮食产量,荒草地也被过度开垦。近几年黑龙江农作物播种面积,甚至连连超出耕地面积。粮食“十连增”的同时造成一定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消耗,因此粮食安全的定义也亟待界定。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应更加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宜农则农,宜林则林。
另一方面,中国粮食总产量增长的同时,中国粮食进口量也在激增。造成这一局面的原因除了国内相关需求猛增外,国内外粮食价差明显也难逃其咎。然而我国以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为重点的粮价支持政策是这一局面的重要托手。这一政策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提高了种粮积极性,助推粮食的增产。但与此同时,也破坏了市场的运营规则。
因此,探索实行对粮食市场扭曲较小的差价补贴,稳定价格,逐步替代最低收购价和临时收储措施;推行种粮收入保险制度,彻底根除扭曲市场的政策因素等政策建议,或应更快提上决策议事日程,以有效保障中国粮食安全,做到既有产量,又保障粮食质量和粮食的有效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