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时分,我随车去四川蒙山旅游,事先并未想到品茗。可爬至蒙山天盖寺时,一帮游客已是口干舌燥大汗淋漓了。于是,拖来七八张桌子拼成茶阵,还未待茶博士讲经布道,已把茶碗中的“甘露”扯得翻白。
在平时吃茶,哪有许多讲究,几口灌下解渴而已,故朋友戏曰:“烫肺”。记得《红楼梦》里妙玉请宝玉们品茗,调笑宝玉道:“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就是饮牛饮骡子的了。你吃这一海,变成什么”。相比之下,我们这一口气把茶“扯白”,怕是自找没趣了。
第二天早上,天色微明,我便只身来到寺内,想着照茶博士所讲品茗流程,独自细细品来,岂不惬意?这时,寺院极静。唯一的镇院之宝是院中那棵千年古银杏树,繁茂的枝叶,不绝的鸟鸣,让我进入了一个丰富世界。灶上的铜壶正冒着热气。须臾,茶博士端上茶来。想昨日喝茶如牛似骡,不禁哑然失笑。茶具很精致,茶船为青铜打制而成,上面缀了些锈斑。茶碗呈青龙祥云图,唯茶盖上那几处裂纹,倒倍觉添了些典雅。
碗内放点茶,先用微量沸水浸泡。少许,冲沸水于内,只见那细细的叶,在水中旋转,慢慢滋润开,一朵朵花伴着氤氲的香气怒放开来。经过炙烫洗礼的茶开得风情万种,香气回溢。看来任何的美丽都是要付出和经历磨难的,就像丑小鸭走出艰辛才变成美丽的白天鹅;丑陋的蛹,忍了痛楚方有蝴蝶的翩然起飞。其实我们的人生不也是这样吗?正如歌中所唱:“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
细观碗中“甘露”,其外形紧秀银毫,翠绿油润,内质毫香馥郁,汤碧银亮。难怪民谣有“杨子江中水,蒙顶山上茶”之说。蒙山冬春朝霭,夏秋雨雾,其土壤主要为白垩纪的紫色纱岩母质上的灰化土壤,棕色森林土和酸性紫色土。蒙山“甘露”因此具有与众不同的特色。唐代诗人白居易有“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的著名诗句。据记载,“甘露”用妙青制法,注重色、香、味、形。妙时一人从旁扇之,出锅置大瓷盘内,待热气稍退,即以手搓揉,再入锅文火焙之。其茶碧绿,形如蚕钩,斯成佳品。
端起了茶碗,放到唇边,慢慢呷上一小口,那种甘甜的韵味,滑爽的感觉,润了胃,也润了心,一下子让我想起“未尝甘露味,时时有妙香”的诗句,使得我整个身心都浸泡在这种暗香浮动的芬芳里。顿觉神清气爽,忘却了一切得失和荣辱。茶过三开,遵茶博士所嘱,含茶于口用齿咬合,将茶缓缓渗入齿间后慢慢吞下……如此品得味鲜醇爽,早就心旷神怡了。想那采茶女手执一把大剪,刀叶右有一皮囊,一剪过去,叶尖纷纷坠入其中,真是一道好景致。
茶喝得久了,我便慢慢有所感悟。品茶如品人生,品出乐趣、快乐、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