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目前农业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我国将大力推进农业金融改革创新,把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为农业金融改革的试验区,破解金融进入农业的难题。”12月1日,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在中国现代农业投融资论坛上说。
据了解,我国正处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新型经营主体不断涌现,适度规模经营快速发展。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发展,农业也进入了高投入、高产出的阶段,新型经营主体对金融服务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但贷款难、贷款贵问题仍没有得到有效解决,农业金融仍然是我国金融改革与发展领域最为薄弱的环节。
余欣荣认为,十八届三中全会为全面深化农业金融改革提供了重大机遇。《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赋予农民对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转及承包经营权抵押、担保权能,拓宽了农业贷款担保抵押范围、激活了农村土地的资本属性;再次明确允许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赋予了农民发展合作金融的权利;要求扶持发展规模化、专业化、现代化经营,为金融机构培育农业信贷主体提供了重要支撑;要求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对降低农业生产风险、提高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地位提供了重要保障;要求保障金融机构农村存款主要用于农业农村,为合理配置金融资源、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提供了重要手段。
农业金融如何更加有效地服务现代农业?余欣荣认为需从四个方面努力:一是积极创新农业金融服务体系,支持政策性银行加大对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建立健全农业融资的担保机制等。二是金融产品需要创新,对粮棉油糖以及其他特色农业,开发适应性的金融产品。三是实行激励机制,对于金融机构增大涉农贷款激励补偿机制,包括对损失予以补偿,对新型主体贷款予以贴息等。四是积极创新农业保险的服务机制,引入三方保险,既保障经营者因为自然和市场的风险,也保障金融机构信贷资金安全的投入。
(林 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