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1月22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云南省社首办食用菌园艺工资格认证班
云集顶尖专家为近百位菌农释疑解惑
□ 本报驻云南记者 饶 永

 

    11月12—14日,由云南省供销合作社主办的云南第一届食用菌园艺工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班在昆明举办,近百名从事食用菌种植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企业技术人员和50名供销合作社系统服务人员带着发展食用菌产业的梦想和生产中碰到的“疑难杂症”从全省各地前来参加学习。

    学员在交流中普遍反映,云南种植食用菌困难很多,缺菌种、缺生产资料、缺组织、缺资金、缺人才。云南有几家产菌种的,但资料不全,不便使用。农民多数是从福建等省买菌种,但运输距离太长,加上物流管理不善,途中损坏的特别多,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影响产量。薄膜等材料都要到省外购买,价格忽高忽低,货源还不能保证,常常影响生产。云南的食用菌市场很散乱,农户与农户之间,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竞争,打价格战,弄得大家都难受。有些合作社想上一些食用菌加工提炼的项目,但没有钱投资,在生产中遇到困难找不到人解答。

    学员们带来了不少当地“诊断”不了的技术问题。“老师,出菇的时候菌包长虫是怎么回事?”“源头上杀虫不彻底。”罗星野老师顺口就说。“制种原料用稻草代替棉籽壳后效果不好怎么办?”“在里面加点油枯、包谷面、麦麸就可以了。”“ 菌包一半是好的,一半发霉了是什么原因?”“拌料不均匀造成的。”培训期间,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昆明食用菌研究所研究员、《中国食用菌》杂志创办人张光亚,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赵永昌,昆明云蕈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昆明食用菌研究所原副研究员罗星野,在滇工作的食用菌研究员田果廷、助理研究员王丽等国内、省内食用菌知名专家首次面对面为农民学员讲课,并现场解答学员在食用菌种植中遇到的技术难题。

    陇川县集强林竹合作社理事长杨常贵牵头成立了2个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有300多户社员,主要种植鸡松茸、茶树菇、黑木耳,近年很想做一些精深加工,但缺技术人员和设备做不起来。他说虽然省内不缺研究食用菌的科研院所,但大多与基层生产对不上路,没有结合点,大家各干各的活。这次来参加培训,就是想联系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陆良是云南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栽培食用菌产值超亿元的县,来自陆良清麟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的赵朗明说,他想听听专家讲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前景。“云南是全国野生食用菌资源大省、野生食用菌生产大省、野生食用菌出口大省,但却是全国栽培食用菌小省、弱省。”张光亚研究员作了《食用菌产业发展现状》的讲座。他说,云南省是世界上食用菌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拥有食药用价值的菌类约882种,占世界2000种食药用菌种类的44.1%,为中国食药用菌978种的90.18%。2012年全省食用菌年总产量21.7万吨,其中,野生食用菌6万吨、栽培食用菌15.7万吨,总产值60亿元,出口创汇1.33亿美元,超过茶叶、蚕桑、水果,成为仅次于蔬菜、烟草、咖啡之后的第四大农产品。但与国内的食用菌栽培大省相比,差距仍然很大,基本上排不上名次。“得天独厚”的环境,难得的政策优势,晚来的栽种开发决定了云南栽培菌有着无限前景。张光亚的讲座让赵朗明增强了发展食用菌产业的信心。

    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路还很长。2007年云南省政府把抓食用菌产业发展的工作交由云南省供销合作社抓落实,每年在项目资金上都给予一定的扶持。近年,云南部分州相继成立了食用菌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具体由当地供销合作社抓落实。但由于认识、人才、技术、资金、宣传等多方面的原因,多数地区目前推进速度还很慢。

    陇川县供销合作社副主任曹根新说,2007年—2008年,陇川一度有5个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由于技术、资金跟不上,市场把握不好,现在只剩下3个了。别的部门也搞过一些培训,但由于师资不强,效果不怎么好,作用不明显。这次听了云南顶级的食用菌专家讲课,收获很大。不过农村种菌的多数是一家一户,要组织他们来昆明学习不现实,最好能组织专家到各地进行分片培训。

    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党组副书记、副主任杨正良在开班仪式形象比喻:“这期培训是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史上的‘黄埔一期’,希望大家把握机会、学有所获、相互交流,取长补短,为云南食用菌产业发展作出贡献。”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