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1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简约:茶道中的正能量

□ 赵西岳

    中国茶道的精神元素非常丰富,而其中的简约之美,正是我们时下社会精神层面所需要的正能量,是合乎民心的一种饮茶之风。

    简者,简易也;约者,俭约也。在倡导饮茶之风时,施之简单易行,节俭不奢,这对于芸芸众生而言,犹如每天开门的七件事之一,随意而为,少事铺张,是再好不过的了。倡行茶道的简约之风,可谓由来已久。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上出现了两种风气:一种是尚酒的奢靡之风,一种是尚茶的俭约之风。两者在社会上不断地撞碰以至彼此消长,影响着民众和民风。当时的统治者,为了正民风倡节俭,抵制因纵酒而蔓延开来的奢靡之风,遂颁布了一系列的禁酒令。北魏文成帝太安年间颁布的禁酒令中,对“酿、沽、饮(酒)者,皆斩之”。在其严酷的律令下,朴实而俭约的尚茶之风,在民间悄然兴起了。在文人、隐士圈内,他们也开始结缘于茶,在相聚社交的场合,不设盛宴,不事铺张,佐以瓜果,伴以清茶的茶果宴(即现在的茶话会)也渐成了时尚。

    民间如此,官方也在用实际行动,推崇茶道的俭约之风。如晋时的吴兴太守陆纳,扬州牧桓温,他们都尚俭倡廉,在招待客人时,只摆水果和茶水,并认为“客来待之以茶,就是最好的礼节。”以此举来提倡以茶俭德、以茶养廉,示俭拒奢,纠正当时社会上出现的“侈汰之害”。更可贵的是,此茶道之节俭之风,也被一些皇帝国君所践行。如三国时的吴国国君孙皓,在宴请大臣韦曜时,特意以茶水代酒,被后人传为佳话。南北朝时的齐武帝萧赜在他的遗诏中说:“我死后,不要用牲畜作祭品,只供些糕饼、水果、清茶就可以了。”后人评齐武帝能“慧眼识茶”。到了宋徽宗时,他曾设茶宴赐待群臣,并亲手端着“兔毫盏”,分茶给文武百官。皇帝设茶宴赐待群臣之举,到了清乾隆年间,每年都要举行一次,相当于时下官办的“茶话会”。

    简约的茶道,在民间更受到民众的欢迎,甚至已融入到庶民百姓的生命之中。如古代遍及驿路上的茶亭,简约得只有几条硬板凳,几只粗茶碗,往来的行旅商客,不费一分钱,便能喝上消渴解暑的清茶。上世纪的中叶,北方沿街路边的茶摊茶棚,惠及着南来北往的平民大众。就是在城市,老北京街头的“老二分”大碗茶,广州早期的“二厘馆”早茶,成都遍布街道两旁的茶铺,都是最简约的庶民茶道。这种茶道,操作简单,节俭无奢,地气充盈,至今仍被民众所眷念。

    古人说:“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是一个时时响在耳边的警示。对此,我们党,特别是新一届党的领导集体,是有清醒的认识的。从去年出台的《八条规定》,到日前制定出的《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都是旨在倡导节俭,惩戒奢侈,遏制社会上滋生蔓延的奢靡之风,从而营造良好的改革和发展的社会氛围。简约茶道的核心,便是贴近民众,融纳地气,崇尚节俭,抵拒奢靡,是和时下党中央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推进厉行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宗旨相吻合一致的。

    这种简约茶道传递的内涵正是广大民众和整个社会所需要的正能量,弘扬的是中华民族厉行节俭的传统美德,故而应该大力推崇和发扬光大啊!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