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一篇4 2013年11月19日  新闻热线 010-63744178 放大 缩小 默认  
返回版面  
  版面导航

松阳:中国绿茶第一市

□ 张丽红

    松阳,东汉建安年间置县,也是浙西南最早建制的县,历经1800年,始终以其秀山丽水和丰饶物产享誉一方。近年又因其茶产业的蓬勃发展,其绿茶交易市场被誉为“中国绿茶第一市”。

    松阳具备的茶叶生产条件,可以说得山水之胜,占天壤之利。松阳是浙江省茶树一类适生区,具有组织疏松、质地肥沃的土壤,为满足茶树生长及优质高产茶叶的生产提供了保障;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森林覆盖率超过75%,山区常年云雾弥漫,漫射光多,立体气候明显,对茶叶芳香物质等的形成与积累,提高茶叶品质极为有利,为松阳发展优质高效茶叶奠定了良好基础。 且春季回温早,茶芽萌发早,茶叶开采早,在正月闹元宵期间早生品种新茶就可上市,与杭州地区相比,要提早半个月。利用季节差抢占市场,具有明显优势。  

    消费绿色食品潮流的兴起,为松阳发挥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优势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松阳县委、县政府紧紧抓住松阳处于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和浙江绿谷内这一生态资源优势,明确提出了“打造浙江生态绿茶第一县”的茶业发展战略,并根据现有基础条件,对全县茶区进行科学布局。在松古区域重点建设高效生态茶基地,在松东、南、北区域重点建设绿色食品、有机茶基地,全面推进松阳茶叶生态化、有机化、名优化生产。

    松古盆地茶区

    松古盆地茶区处于县境中部,是松阳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其范围包括古市、西屏、赤寿、新兴、樟溪、斋坦、望松、叶村8个乡(镇)。本区域地势平坦,盆地四周丘陵起伏,松阴溪从西北至东南贯穿盆地中部,为茶叶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有利条件。目前茶叶基地自界首沿松阴溪两岸至横山、青蒙形成产业带,为松阳县茶园面积最集中的重点区域。现有茶园面积51553亩,占全县的60.8%。8个乡镇中,叶村、望松茶园面积超过3000亩,斋坦、樟溪、赤寿、西屏、古市超过6000亩,新兴达万亩以上。在这个区域里,凡是在家务农且有田地的农民,就一定种有茶叶。

    茶叶收入不仅是该区域农民家庭经济的主要组成部分,而且是家庭经济的命脉。茶业成为农业的支柱产业,被称为松阳茶叶第一乡的新兴乡,原来是一个典型的产粮重点乡。上世纪90年代以来,紧紧抓住农业结构调整机遇,大胆探索,敢为人先,利用大田实施规模种茶,走出了一条发展农村经济的新路子。该乡现有茶园11181亩,比90年代初的2000余亩,增加9000余亩。人均有茶园1.20亩,茶叶总产量1470吨,总收入达4410万元,人均茶叶收入4563元,人均年农业纯收入的60%来自于茶叶生产,成为远近闻名的茶叶专业乡。松古盆地茶区茶产业的快速发展,培育了如横溪、上安、半古月、项桥下、花田坌、福村、下源口、力溪等一批茶叶专业村,对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松阳南部茶区

    松阳南部茶区为中低山茶区,位于县城南部,包括大东坝、安民、玉岩、枫坪、谢村、新处、竹源乡镇的全部,以及斋坦、叶村、新兴、樟溪乡的山区茶园。

    随着茶业成为松阳农业主导产业之后,新一轮茶叶生产发展在本区域掀起。谢村乡针对白茶效益高,适宜山区种植的特点,大力开发白茶生产,短短几年间全乡建立以白茶为重点的茶叶基地4541亩,为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途径。该区域群山连绵,海拔高度大多在500米以上,众多千米高峰屹立其间,一望无际的箬寮原始林景区镶嵌在此,山青水秀,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同时,该区域气候温暖湿润,常年云雾缭绕,漫射光充足,是发展高山名优茶和有机茶的理想区域。

    松阳东部优质生态茶区

    松阳东部茶区位于松阳东部,与莲都区交界,包括象溪、板桥、裕溪三个乡镇。过去该区经济作物以油茶、蚕桑为主,茶叶生产所占比重不大。从环境生态条件而论,松东茶区既具备高产、高效条件,又有类似松南区域肥沃的土壤条件。同时,小气候条件良好,春季回温早,基本无冻害。茶园多数分布在海拔400~600米的山坡和山垄田,处于雾带之间,自然品质优异。

    90年代以来,当地农民从广种薄收的油茶生产中走出来,实行产业转移,寻求适合当地发展的高效农业经济。以板桥畲族乡为重点的茶叶基地建设在本区域掀起,在反复探索过程中,他们找到了茶叶生产这一真正适合当地的致富门路,全乡茶园面积达到6374亩,无性系良种比例高达95.2 %,人均有茶园1.30亩,总产量达439吨,产值达到1600万元,人均茶叶收入3278元。为了把茶产业做强做大,在乡政府的牵头下,在全县率先组建了茶叶专业合作社和建立有机茶基地,获“国际名茶”银奖的“观音露”有机名茶就产自于此。

    松阳北部优质生态茶区

    松阳北部茶区位于县境北部,与遂昌、武义交界。包括三都、四都乡和西屏镇、望松乡山区村的少量茶园,上世纪80年代初有茶园1600亩,总产27吨。下包、平田、寨头、源内等村的茶场是当时的主要基地。这一区域气候温凉,雨水充足,常年云雾不断,土壤结构疏松,有机质含量较为丰富,茶叶自然品质出众。多数茶农利用此优质原料重点制作的碧螺春茶,品质可与苏州的碧螺春茶相毗美。

    近年来,松阳青山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承包了下包等村的山地,建立有机茶基地,开发“绿谷青帝”有机茶,产品在北京市场深受欢迎。随着茶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原来局限于高山蔬菜的四都乡农民,纷纷投入茶叶产业,并且以高起点、高投入重点推广发展白茶生产。目前,该区域茶叶基地面积达到1176亩,产量45吨,产值13.6万元。

    如今,阡陌交通、茶果飘香的田园风光,泥墙黛瓦、错落有致的原生态村居以及松阳各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与连绵起伏、一望无际的生态茶园,共同构成了松阳奇丽的景观,展示着松阳美好的发展前景。

下一篇4


报社简介 - 广告服务订阅报纸 - 记者查询 - 记者站联系方式
中华合作时报、中国合作经济、中国农资的电子版内容版权归中华合作时报社所有 转载请联系本网站管理员并注明出处
特别声明:本站若有侵害其他单位与个人权益的文章或内容,请尽快告知本站管理员,将立即删除
电话:010-63703494 传真:010-63702680 电子邮件:web@zh-hz.cn
京ICP备0503156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