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我一双眼,陪你看这世间的风景。我们贪恋别人的相机里的景色,却容易忽视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忽略我们内心深处对世界的欣赏和期待。
相比于小巧精美的苏州园林,粉墙黛瓦的传统古镇,在东南海滨有这样一个城市,突破了人们对于江南最传统的印象,散发出了耀眼的光芒。
这个城市就是上海,她有着浓厚的现代气息,直插云霄的建筑物遮天蔽日,显示出隐藏不住的霸气。当代人也将这座繁华的城市喻为“魔都”。
一个在百年间发展起来的城市,以它的包容性接纳着形形色色的文化。这样的上海,从来不缺少腰缠万贯的富豪,也容得下被生活压弯腰的农民工;有生活闲适的艺术家,也不乏为工作奔波忙碌的白领。
在上海,我们可以去外滩看最美丽的夜晚风光,也可以去西塘看古朴的小桥流水人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看哪一场歌剧舞剧,也可以兴致大发地去创意园区看个性的设计;只要我们喜欢,这个城市便容得下我们各种各样的爱好;只要我们足够努力,这个城市就能给我们足够多的机会去展示自己。
有时我会觉得,上海这座城市,像引领风潮的摩登女郎,处处灯红酒绿,有车流如注的立交桥、奇特高耸的大厦、鳞次栉比的商场。有时却又似眉目清婉的女子,梧桐树蜿蜒在有些年岁的小路两旁,各具特色的小书店,安静看书的店主,岁月的年轮似乎不曾在这里打下烙印,这里的一切总是如此美好得让人徘徊,不忍离去。闲暇时间,不妨在上海的大街小巷走走,感受下田子坊的小资情调,尝一尝七宝老街的各色美食,参观博物馆,观赏歌舞剧,然后就会品味到这座城市给予我们的独特风景。
然而,通过我的眼睛看到的,不一定是这个城市的全貌。或许只是有那么一个瞬间,我看到了并将它记于心底,成为多年之后我对这座城市的一个印象。就如同走进19世纪中叶的欧洲艺术,通过捕捉瞬间的“印象”来表达内心主观意象。或许我对这个城市的印象并不是那样的尽善尽美,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我对它的欣赏和期待。
拥挤的地铁里,有穿着时髦的女人,沉默不语的男人,白发苍苍的老人和尚在襁褓的婴儿,也有一脸稚气的中学生和成熟活泼的大学生。他们中有的人面无表情,有的人神情倦怠,偶尔有几个兴致勃勃的人高声谈话,却又无人留意,大多数中青年人,拿着不同品牌的手机、平板电脑玩着游戏、看着电子书,关注着自己面前的一亩三分地,时不时抬头看一眼,便又神情淡漠地低下头去。他们的眼睛看起来空洞而疲惫,或许,他们是太累了。
在地铁门开合的短短时间里,我看到候车的长椅上,一个中年男子正在休息,他的胳膊松松地挽着包,头微微低垂着,似是在熟睡。看不到他的表情,我想象不出他究竟有着怎样的生活,似乎只是以这样一个姿势诉说着在这里生活的压力。
在真正的生活面前,任何文字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我也曾抱怨过这座城市的拥挤与冷漠,但是我同样无法拒绝这个城市多彩开放的文化。我用我的眼睛,捕捉这座城市的瞬间“印象”,将它深深镌刻在脑海。或许很多年后,当我白发苍苍,坐在摇椅上回忆时,我还记得自己走过的、看过的那些风景,告诉自己我爱过、伴随过这个城市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