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父辈们经常会讲起吃饭要用粮票,家里用的一针一线等生活用品都要到供销合作社去买,那时候的供销合作社在人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然而,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市场的全面放开,市场经济早已冲掉了供销合作社的“公家”光环,供销合作社一度处于低迷时期。
近日,笔者在陕西神木县供销合作社获悉,近年来,神木县社虽然面临经营困难,但是却一直在改革中谋求发展。神木县社按照政府引领、市场运作、企业带动、多元发展的思路,从单一经济组织发展成为向农民提供经济、技术和文化多方面服务的综合服务组织,同时通过认真总结历年经验教训,开拓创新、大胆尝试,实现了规模与实力的快速扩张与发展,从而又迸发出新的生命力。
创新改革引领发展
曾经处于低迷时期的供销合作社被人们一度描述成“空房子、破院子、烂摊子”。言辞可能过于夸张,但不可否认的是,不少供销合作社网点经营困难,加之供销合作社系统下属企业数量多、人员多、业务少,如今资产多、效益少确实是供销合作社的真实写照。
如何让供销合作社再次发光发热?神木县社提出了大胆的改革。
为促进跨区域经营的良好发展,神木县社积极帮助各基层供销合作社协调网点建设。跨区域、全方位的布局网点,使先进的农业技术覆盖到了全县各镇,为服务“三农”作出了积极贡献,促进了基层供销合作社的发展壮大。
目前,神木县社共有农资连锁经营网点46个,其中乡镇级15个、村级31个、农资配送2个,市级化肥储备库1个、烟花爆竹经营网点1个,发放经营许可证48个,再生资源回收网点4个。依托神木县近年来的农业发展优势,农副产品经营日用品店,即神木县供销合作社平价蔬菜直销店14个,年销售总额达25270万元。
项目壮大搞活经济
“刚摘的新鲜青椒,市场上3元/斤,这里2元/斤,到下午基本上都卖完了!”黄庄路口工作人员张伟说,她家每天鲜蔬的进货品种达20多种,为确保当天卖完,销售额控制在1000元左右,价格普遍比市场价格低20%。
“让居民在家门口放心购物!”神木县社主任王永增介绍,今年县社依托新建的城镇综合体,借助供销合作社系统在农产品上的优势,截至目前,市区内共运行专柜平价蔬菜店14家,建成待业蔬菜店9个,等待建设5个。预计明年开始在神木县的部分乡镇新建和改建农业综合开发供销合作社,以方便群众生产生活需要。
同时,为了搞活农村农副产品流通,帮助农民解决买难卖难的困境,神木县社已配合榆林市社培训有实力的农民经纪人30余人,培育龙头企业1个,农产品交易市场39个,扶持丰禾、万众、农友等农民专业合作社8个,新创建村级综合服务社8个,带动农户近3万户,帮助农民销售各种农副产品达1亿元以上。
情系“三农”百姓大管家
对于拥有42万人口的神木县来说,不论供销合作社如何改革,如何创新,“三农”工作必须是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
神木县社工作人员介绍,为了搞好农资配送,减少中转环节,降低成本,惠及农民,该社在神木县21个镇(办)都设置有区域性库房。同时,以农资连锁配送经营网络建设为主,建立技术咨询、商品供应、资源回收、病虫害防治等为一体的新农村经营服务网络,随时为村民服务。
化肥一向被比作粮食作物的“粮食”,做好包括化肥在内的农资供应,一直是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关键。据统计,截至目前,供销合作社累计销售二铵、尿素、碳铵、复合肥等各种化肥近4万吨。为了解决肥源紧缺的状况,同时减少开支,增加城市就业,该社申请在锦界中心社投资1000万元拟定与榆林中农毛乌素肥业有限公司合股经营有机肥生产线。
除此之外,该社还把庄稼医院作为农民种植的主要载体,为农民提供技术服务,太和寨张兴庄村民张喜堂说,“现在庄稼生病了,村民都找供销合作社农资庄稼医院,让‘大夫’们来诊断,保证药到病除。”
在采访的尾声,王永增意味深长地说,“供销合作社不同于一般的企业,要有自己的使命感。只有回归‘三农’,情系‘三农’,供销合作社系统才能做到政府面前有位置,百姓心中有口碑,市场竞争有份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