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届“未来·战略——中国茶界领袖高峰论坛”将于12月18日在深圳会展中心举行。本次论坛由深圳茶博会深圳市华巨臣实业有限公司、北大汇丰商学院、腾讯网联合主办,拟邀央视著名主持人陈伟鸿先生担纲主持,特邀中国商业模式创始人、北大汇丰商学院副院长魏炜教授,《创富志》杂志创办人张信东先生,和君集团合伙人、和君咨询茶事业部总经理蒋同先生,上海交大管理咨询中心主任张心忠先生对话中国茶企掌门人。该论坛围绕“重构商业模式”的主题展开,通过解析重构商业模式案例的思考,给踟蹰而行的中国茶企以新的启发,推动中国茶产业的整体发展。论坛上还将公布中国各大茶类标志性品牌、中国茶业最佳创新品牌、中国茶业百强经销商、中国茶业新闻传播奖等奖项,表彰为中国茶业发展做出贡献的企业和个人,树立茶行业的品牌标杆。本刊作为论坛组委会的战略合作媒体,还联合主办论坛开始前将要举行的中国茶界“鼎承奖”颁奖盛典,积极参与活动的组织策划工作,为茶产业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在盛会将启之际,先和茶界同仁分享一下首届和第二届论坛的精彩内容,希望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有益的启示。
——编者语
首届“未来·战略”——中国茶界领袖高峰论坛
谢伟山 (“定位之父”杰克·特劳特中国合伙人、红罐加多宝常年品牌战略顾问)
中国茶企的瓶颈主要在于缺失战略,而战略的核心点是品牌。从包装上看,一个以战略为驱动的企业,它的品牌名会很大,品类名会很小。战略追求的是“认知优势”,努力让顾客对企业产品、品牌产生熟悉感和好感,这样能够带来可持续的利润。依赖战略性驱动的企业,它的品牌是不可复制的,它可以引导需求,聚焦资源,不断增强品牌。
经营企业的要点,即调动消费者的认知力量,当消费者面对我们的品牌和对手的品牌的时候,我们可以让他心中的天平向我方倾斜。
何一心 (武夷星茶业董事长)
我承认,运营、战略、品牌,三者缺一不可,必须两者兼顾。但作为企业来讲,品牌也好、公司农户也好,其实要面临很多困难,想做大但受到局限,这里就牵扯到政策问题、税务问题。举个例子,如果今年有好的收成,农民把好茶存起来,这一部分就收不回来,对于企业而言,这就是明明知道也很难解决的问题。
毛立民 (浙江省茶叶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
经营了多年出口,我觉得有两点值得茶人骄傲:第一,中国很多农产品都是高端才出口,唯独茶叶是比较低端才出口;第二,在茶叶萃取、茶多酚萃取技术等茶叶深加工方面世界领先,美国日本都要到中国来取经。
但是中国茶产业缺乏团结。以前中国茶叶出口是许可证产品,利润很高,许可证一放开,恶性竞争,高利润都流到国外去了,这是目前茶叶出口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吴清标 (八马茶业总经理)
中国茶企最主要的问题是年龄小,和立顿这种运作超过了100年的企业没有可比性。中国茶叶品牌的发展需要时间,需要不断积累。还有,企业不能被消费者、被市场需求牵着走,最后就被陷进去了。
如果一个企业的产品品类都有代表,就会产生品牌,这样利于做细分市场,比如高端、终端、低端,清香、浓香等等。总之,茶企未来作为一个细分领域的领袖,非常有希望。
第二届“未来·战略”——中国茶界领袖高峰论坛
魏炜 (北大汇丰商学院副院长、中国商业模式第一人)
目前中国茶业的商业模式太简单、很传统,都是一样的,销售模式缺乏创新。今天美国企业占60%的创新是商业模式的创新,40%的创新才是技术的创新。面对新的商业环境,重构商业模式已成为企业持续发展、保持竞争优势的选择。建议企业在战略细分市场的选择上专注些,每一个细分市场的容量或者潜在的市场容量都是比较大的,都可以做出自己的品牌来。
董明珠 (格力电器董事长)
整合是企业做大做强的必然之道。整合不是吃掉,而是要解决根本思想的转变,亦即是要有共赢的思想。我们不能过于依赖别人给我们带来什么改变,而是要用自己的思想来改变别人。对于国外的先进的营销模式可以借鉴,但是一定不能是照搬过来。茶叶应该在制造体系内进行很好的整合,然后再和销售连成一体,以消费者为导向,形成强大的竞争力。
姚研成 (红岁茶业董事长)
茶企若想做出品牌,要坚持三点:第一,要有时间的积淀,拿时间换空间,不能急功近利;第二,拒绝诱惑,坚持做自己该做的事;第三,围绕一个目标去规划未来,让自己的品牌形成一种符号。
俞学文 (北京更香茶叶董事长)
中国茶产业如果要进一步发展,就要打破中国茶叶销售过于讲究文化这种传统,要在茶叶的销售模式和饮用方式上,进行更符合时代生活方式的调整。
吴锡端 (祥源茶业副总经理)
目前茶行业的状态还比较分散,未来将会出现一次大整合的机会,促使整个行业变得更精准而有运作效率、更科学而不盲目浮夸。但是要把握这种整合机会需要做到四点——种好茶、做好茶、讲好茶和卖好茶,只有这样才是为老百姓做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