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缪建平
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副会长、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原主任。他被称为最接地气的专家,他是2009年“中国合作经济年度十大人物”获得者,多次担任“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专家评委会成员。他既是专家学者,也是农民的“辅导员”,从事农民专业合作社研究30载,调研、开会、讲课、写报告成了他生活的主旋律。
十月末的赤峰,冷风袭面。阿鲁科尔沁草原上近万亩人工苜蓿草已收割完毕,一排排形如饼干的草块均匀地铺在地上,等待出售。
“多亏了合作社,才让荒地变宝地,一年能挣十几万呢!”牧民宝音达来指着牧场,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
阿鲁科尔沁旗地处内蒙古赤峰市,多年来遭受干旱等自然灾害。2011年前,这里还是一片荒漠,几十户牧民仅靠牛羊或种植玉米为生,牧场的产值几乎为零,让这片荒地变成宝地的一个关键人物就是缪建平。
今年已经76岁高龄的缪建平曾担任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从1976年就已经开始从事农业政策研究工作,至今有40年的时间。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初开始,缪建平就开始关注合作社的发展,把半辈子的时间都放在合作社的建设上。他已数不清自己考察过多少个合作社,参与组建过多少个合作社,帮助多少农民发家致富。
合作社的操盘手
内蒙古人少地多,每户牧民都有上千亩的荒地,但毫无收益,牧民仅靠饲养牛羊维持生活。2011年,作为中国合作经济学会常务顾问的缪建平受邀到赤峰,帮助成立牧草合作社。缪建平坚信利用合作社模式经营牧草可以帮助农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
多年调研经历及政策研究工作,让缪建平对合作社建设有了自己独特的想法。他提出,企业负责前期投入、技术、管理和销售,牧民只需投入草场,不承担风险。合作社保证每年按照至少每亩50元付给牧民,保证农户收益。缪建平一方面给牧草公司做培训、讲政策、说方法;另一方面还要说服牧民加入合作社。调研当天,缪建平来到一户牧民家中,双腿一盘,在炕上和老太太聊起了家常。说到要成立合作社,老太太一脸疑惑。缪建平细心地解释,“成立合作社后你的1000亩地可以赚钱了,保底收入5万,如果苜蓿草卖得好收入还可能翻倍。”一听说家中荒地可以增收,老太太紧锁的眉头舒展开了,“不用这么多,每年几万块我就满足了,两个女儿上大学的钱就不愁了!”前段时间,缪建平得知阿旗巴雅尔牧草专业合作社发展很好,牧民收入要比两年前翻了好几倍,有的牧民家里开上了小轿车。看到自己种的种子“开花结果”,缪建平心里高兴极了:“荒地终于变宝地了,牧民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像阿旗巴雅尔牧草专业合作社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1995年,当时的山东莱阳县政府想成立合作社,但由于国内合作社刚开始萌芽,思路不明晰,政府也举棋不定。时任农业部研究中心主任的缪建平在莱阳开了一场发展合作社的论证会,最终莱阳县农民专业合作社顺利建立起来了。
在多年的研究中,缪建平总结了创办合作社的“八步法”。他说:“这个东西类似于‘傻瓜照相机’,农民清楚地知道第一步做什么,第二步做什么,操作起来简单方便。”
合作经济的呐喊者
缪建平理论功底深厚,视野开阔,见解独到。他很早就意识到合作社的重要性,他指出,“目前我国农业存在两个矛盾,一是小农户大市场的矛盾,二是农村发展生产缺少资金的矛盾。农民只有联合合作才能实现规模化经营,通过合作社这个载体,可以推广农业生产新技术,培育新产品,把特色产品做成优秀品牌,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这样就提高了附加值,从而让农民增收。”
2007年,《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之后,各地纷纷组建各种类型的合作社,农民合作组织的数量迅速增加。但其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如规模较小、运营不够规范、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等问题,甚至还有一些“挂牌”合作社,影响着合作社的发展。看到这种现象,缪建平非常着急,立刻撰文指出了合作社发展中的种种不规范现象及应对措施,并提出,合作社发展要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起步阶段,第二阶段是规范化阶段,第三阶段就是壮大经济势力,做强做大阶段。这些观点的及时提出,为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指明了方向,也得到了理论界的认可。
2008年,缪建平对专业合作社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研究,他在当年举行的第二届中国农村经济高层论坛上指明,要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合作社在新型农业产销体系中重要的组织载体作用,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发展超市农业。这些观点在当时都是比较有前瞻性的。2009年,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农超对接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
2009年,作为北京市农民专业合作社专家指导组成员,缪建平参与起草了《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办法》。
今年9月,缪建平作为中方代表在东亚合作社高端论坛上作了《中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趋势、新模式和新问题》的主题报告。他全面总结了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现状和所取得的成效,让更多的世界目光关注到我国合作社的发展。执着于中国合作经济事业的缪老一说起这次演讲至今还心潮澎湃,他说:“日本老说我们没有真正的合作社,我就憋着这个劲,这次告诉他中国有合作社,而且现在发展越来越好。”
用脚做学问的调研员
虽然已到安享晚年的年纪,但作为合作社专家,缪建平仍旧忙得不可开交。刚从河北唐山市丰润区供销合作社讲课回来,缪建平又开始写一篇关于北京密云县合作社发展调查的文章。
他的老伴儿忍不住对记者说起自己的担心,“现在我都会说他,年纪大了,不能全国跑,身体受不了。”
为了不让老伴担心,缪建平现在每个月只出去一两次,时间严格控制在三四天左右。
别看缪建平年纪大,但他思维敏捷、精力充沛,尤其说起合作社的建设更是神采奕奕。前不久在唐山供销合作社他一连讲了三个小时,中间只休息十分钟。问他累不累,缪建平直摇手:“我乐在其中呢!合作社建设我能说上三天三夜。”
听过缪建平课的人都认为他讲课“既有理论性也有可操作性,通俗易懂”。其实,缪建平为了让自己的课既生动又实用,可下了不少功夫。
上个世纪60年代,缪建平做过编辑记者,也许是职业习惯,无论去哪儿调研他都会带一部单反相机,记录合作社的发展情况。缪建平每天都看新闻,遇到有关农业经济的新闻就会立刻拍下照片,并作为讲课的“活素材”。 “不能念文件,听了会打瞌睡的,要将中央的政策形象生动地告诉农民,让他们明白如何操作,怎么样通过合作社提高收入,通过案例告诉农民加入合作社的好处。”缪建平深入浅出的讲课方法很受农民欢迎,被大家称作最接地气的专家。
缪建平说自己是“辅导员”,与农民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经验是他工作的一部分。为了有效地帮助农民致富,推动合作社规范化发展,缪建平会按照听课对象的不同进行分类辅导,“你给理事长讲课的内容肯定和农民不一样,是刚搞合作社的人还是已经搞了几年的人这个更要问清楚。”
从内蒙古草原到沙漠地带,从贵州的山区到新疆和田,缪建平的考察足迹遍布全国大大小小的合作社。上午在宾馆讲课开会,下午走农户、进猪圈考察,这是缪建平调研的常态。记者问他辛苦吗?缪建平说:“搞农业工作这都是家常便饭的事,走一天我还很高兴,呼吸到了‘新鲜空气’了嘛!”缪建平说的这个空气是指农村真实的情况。“搞政策研究的了解农民真正的想法非常重要。”缪建平的手机里存着很多农民朋友的手机号,过年会收到很多拜年的短信,“我特别高兴,说明农民认你这个朋友。”
从书房里的理论研究者到农民家里的实地调研员,从研究国家政策再到参与组建合作社,30多年来缪建平一直在为合作社事业潜心研究、奔波操劳。他一路走来,陪伴他的有劳累,也有收获的快乐,还有更多对合作经济事业美好明天的期待。
>>获奖者面对面
记者:您长期从事合作社研究,您如何看待当前合作社的发展?
缪建平:这几年合作社发展一年比一年好,无论是在规模上还是品牌经营上都有很大的发展。去年我算了一个账,2012年“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获奖的50家合作社,平均销售额在两千万左右,最多的销售额上亿了,这说明合作社的规模大了。不过现在的合作社发展还存在一定的困难,主要是农民对合作社不太了解,结伴经营抱团发展还需要一个过程,但前途是光明的。
记者:您曾在2009年获得“中国合作经济年度十大人物奖”称号,还多次担任该活动的评委,您怎么看待这项评选活动的意义?
缪建平:通过参加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评选,可以总结各地合作社发展经验,推动合作社的品牌化建设,推动示范合作社的建设,同时为全国的合作社人提供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大家相互切磋,取长补短。比如有信息交流,有资源分享,还有项目的对接,这些对于合作社来讲都是非常难得的发展机会。中国合作经济年度成就奖作为一项国家级的、合作社领域最高的奖项,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记者:作为专家评委会成员,您在评选过程中看重那些因素?
缪建平:作为专家评委,我们一定要严格要求,恪守评选标准。我首先就要看它是不是真的合作社,在利益分配等方面是否符合《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原则,发展规模有多大,带动能力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