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金融业可以瞬息万变,改革可以层出不穷,然而,不变的是服务,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为客户创造金融价值,即使客户身处陋乡僻壤。
从7月到9月,6名记者,历时三个月,北起内蒙,南至福建,走过乡村和田间,经历过波折,品味过辛苦,进行了一次寻“美”之旅。
这趟旅程是一次尝试。尝试走进农村金融最基层员工的工作与生活,尝试发掘最基础金融服务的推进与覆盖,尝试从最平凡岗位中寻找“金融惠民生”的真谛。
从记者的采访手记与读者的反响来看,这次尝试无疑是成功的。
然而,这只是开始,精彩仍将继续。
读者感悟
用幸福的线头织毛衣
□ 新疆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刘大为
去年底,《中华合作时报》推出“寻找最美乡村信贷员”活动时,新疆农信社决定从刚刚表彰的百位农牧区优秀信贷员中挑选。
在信贷员们的讲述里,我意外发现了一个又一个平凡但动人的故事。故事里的主人公们,带我“离开”了喧嚣的乌鲁木齐,来到宽展的田间,让我看到了一张张被信贷员真情打动的乡亲们的笑脸。
信贷员们的话语,有一些我依然记得:
——在发放贷款的时间,凌晨两三点回家是家常便饭,但我感觉到的不是累,而是欢心的喜悦。让乡亲们幸福就是我最大的幸福,哪怕这幸福只露出一根线头,我也有本事将它拽出来,织成一件温暖的毛衣。
——当我真正理解“马和冬不拉是哈萨克族生活中的一双翅膀”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时,我发现自己就是他们当中的一员了,我愿与他们一同去追求美好的生活。
——信贷员是农村信用社的形象代言人,我要像一只蜜蜂,每天奔走,不知疲倦。
……
这些话语伴随我度过了悠悠冬日,现在回想起来,仍然觉得那是一个温暖的冬季。他们让我感觉到,成为一名信合人是多么令人骄傲的事情。
我想,这些辛勤为农的乡村信贷员们,都是善于用幸福线头织温暖毛衣的人。
汇聚“信合梦”的正能量
□ 江西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徐平岸
随着 “寻找最美乡村信贷员”活动推出系列报道,10个普通信合人的感人事迹开始广为人知。这些镜头和笔触下的信合人,地域不同,年龄各异,但都以信合人的身份践行着农村信合的精神,以信合人的行动汇聚着信合梦的正能量,他们是广大扎根基层、根植一线乡村信贷员的优秀代表。
作为信合人,我深知农村基层工作的不易。系列报道中数字的更迭看起来微不足道,但朴素文字里描绘的鲜活脸孔依旧让我心存感动,因为我知道,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个故事,而每一个故事都代表了一段人生。
2003年农信改革启动,十年砥砺前行,由小变大的过程离不开一线信贷员风雨无阻地走乡串户,由弱到强的转变也离不开基层信贷员推心置腹地家长里短。他们用默默的坚守、奉献的精神和高昂的热情书写信合梦的辉煌篇章。
我们不能忘记扎根四川凉山俄亚的老主任巴交龙布,“马背上的银行舅舅”用27年的坚守诠释了敬业的力量。凉山崎岖的山路将永远记住他的风雨兼程,俄亚的晨曦和晚照将永远印证他的铿锵足迹。
我们不能忘记根植巴林右旗的其力木格,她用12个春秋兢兢业业的工作,做出了巾帼不让须眉的业绩,小额信贷1130万元、5166批次,惠及3000余人次是她十几年如一日工作最好的褒奖和鼓励。
我们还不能忘记尉伟、潘仕凯、张岩、徐元章……同时更应关注这些名字背后千千万万穿梭于田间地头、奔走在街头巷陌的乡村信贷员,因为往往最最困苦、最艰辛处迸发出的闪光点,才拥有感人至深的力量。
我一直在想,什么可称“最美”?读完报道,我豁然开朗,所谓“最美”,就要“最爱”。最爱信合事业,就是最美信合员工。
田野上的美丽风景线
□ 山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王国政
长期以来,在祖国广袤的原野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平凡普通、淳朴厚道,常肩背包、骑单车,顶严寒、冒酷暑,送贷款、送信息、谋出路,将致富梦想送到千家万户,构成田野上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他们有共同的名字——乡村信贷员。
近读《中华合作时报·合作金融》周报推出的“寻找最美乡村信贷员”系列报道,我把目光再次聚焦到这个特殊而平凡的群体。
作为农信系统的一名基层老兵,多年来,我与他们朝夕相处,对他们身上的高尚美德和优秀品质了如指掌。他们有的几十年如一日,扎根农村,赤足走在田埂上,心血和汗水洒满田畴阡陌;有的上有老下有小,却舍弃小家顾大家,默默奉献,不图回报,常年奔波在乡间田野,想方设法帮助农民拔掉“穷根”;有的把联系户当作自己的家,视农民为亲人,隔三差五便到农户家里拉家常,话致富,嘘寒问暖,甚至流传着信贷员进村狗不叫的佳话;有的由于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累倒在他们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无疑,这是一个唯美的群体。他们身上体现出的美大气、质朴、无私,美得自然、感人,超凡脱俗,是真正的大美。
正是有了农村信用社对“三农”的拳拳之情,以及成千上万名乡村信贷员的无私奉献,使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伴随着农信社支农资金的注入,沿袭数代贫困如洗的农家小院洒满了春风和阳光;饱经坎坷的老人于人生暮年,舒展眉头享受儿孙绕膝的欢乐;辍学家中的山里少年重新回到课堂,用知识去追赶父辈们曾经失去的梦想……
“寻找最美乡村信贷员”系列报道内容翔实、丰满,文中人物栩栩如生,呼之欲来,读之使人眼窝发热,温暖盈怀,受到一次真正美的洗礼。
细草小花装扮了美丽天空
□ 江苏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 黄忆寒
与耀眼夺目的名人相比,草根人物更为朴实、可信,与大众真实生活更为贴近,因而也更能打动大家的心灵。
“寻找最美乡村信贷员”活动的意义或许就在于此。它利用品牌和权威媒体的传播力、穿透力,向社会公众和业内同行推介这群在广袤农村大地上辛勤耕耘的人,弘扬农村金融基层一线信贷员执著坚守、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传递农金人踏实敬业、全心服务“三农”的理念情怀。
向农村金融主流价值观构建中的关键角色、也是最易被忽视的角色致敬,把掌声送给他们,既是对优秀乡村信贷员的褒奖,也是对金融界里这个“弱势群体”的肯定。
数据彰显出他们的奉献。以江苏农信社系统为例,2012年,全省农信社系统62家基层法人单位各项贷款总量为7123.1亿元,增量为956.1亿元,两项指标均位居全省同业首位。其中,仅农户贷款余额就达1484.8亿元,占全省银行业的96%。
然而,数据却表达不全他们付出的艰辛。相比城市信贷人员,广大乡村信贷员的工作生活环境、经济待遇、精神生活等完全不可同日而语。“最美乡村信贷员”评选活动更大的意义应当在于,它提醒我们沉思:农村信贷人员的辛苦与劳累,以及未来农村金融一线谁来坚守、如何坚守等现实问题。
实行收入分配向基层一线、向营销人员倾斜,给农村信贷人员相对更好的物质待遇和更多的精神嘉奖,必将能吸引更多新生力量投身基层,扎根农村,帮助中国农村和广大农民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让我们共同努力和期待!
愿“最美乡村信贷员”更多一些
□ 福建省永定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 童其君 张志星
国庆期间,读了7至9月份刊载在《中华合作时报》上的张岩、潘仕凯等10位最美乡村信贷员的系列报道,顿觉如同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一样,真实可感可学。
走过沟沟坎坎、踏过乡间小路,他们用行动诠释着“普惠金融”的力量。蓝天白云间,他们如灿烂阳光,温暖人心。
看得出,这些乡村信贷员对所在脚下土地的一草一木都很熟悉,饱含眷恋之情,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如一日在这田野上生活、劳动、奋斗,为她富裕为她兴旺,为她幸福为她增光……到现在,从这片希望的土地找到属于他们自己的归属感与成就感,成人达己。
有一种伟大叫平凡,有一种美丽叫坚持,这10位信贷员是农村金融机构中千万耕耘奋斗在基层的信贷工作人员的优秀代表,他们始终扎根基层,任劳任怨,踏实肯干,对当地每一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这也使当地的信贷风险降至最低。
真心希望,“最美乡村信贷员”再多一些。
记者手记
把“酸菜坛子”打开
□ 本报记者 蔡 靓
“我做的都是很平常的事。我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坛酸菜,盖着盖子,味道才会更加浓厚。”从江山乡回到龙岩市区已是晚上10点,与我告别时,张岩再次表达了不愿“宣传”自己的意愿。
这也是两天的采访中,我第N+1次感受到张岩的谦虚与低调。
“只有把‘酸菜坛子’打开了,让大家尝一尝,才知道酸菜的味道很好啊。”我开玩笑说。
回京后,与奔赴全国各地采访的其他同事交流,发现大家对“最美乡村信贷员”有一个共识:他们和张岩一样,觉得自己做的是“很平常的事”,谦虚又低调。
不由想到,在全国,有二十多万名信贷员,在农村、在城镇,在山野间、在湖海边,正在做着同样“很平常的事”,默默无闻地耕耘着。而我们的“寻找最美乡村信贷员”活动,以及后续的采访报道,其实就是在打开这些“酸菜坛子”,让大家品尝美味的“酸菜”。
转眼间,第二届“寻找最美乡村信贷员”活动已经启动,期待这一届,我们能找寻出更多美味的“酸菜坛子”,把更多动人的故事传递给大家。
如果没有他们
□ 本报记者 张新若
与这些“最美乡村信贷员”接触之后,我对于信贷员这一职业有了新的认知。
前往当地村组了解农户家庭经济情况、向有资金需求的农户发放贷款、控制信贷风险、介绍金融知识……在我印象中,这些曾是这一群体所从事的全部工作内容,直到采访过他们其中的佼佼者之后,我开始重新审视这些平凡岗位上的金融工作者身上不可被忽视的珍贵价值。
如果没有他们,那些心存创业梦想的乡村青年,也许还在苦苦等待机遇降临,无法尽快实现勤劳致富的愿望;如果没有他们,那些深处偏远地区的贫困妇女,也许不会意识到凭借自身的力量就能改变生活现状;如果没有他们,那些身体残疾的农民,也许至今还挣扎在重重生存压力之下,不敢奢望美好生活的来临;如果没有他们,那些长年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也许距离大学生活依然一步之遥……
正是因为他们,很多人的梦想照进了现实,想法化为行动。而在今后的日子里,这群默默耕耘在广袤农村大地上的寻常金融工作者,还将不断帮助更多的人触到希望、改变命运,这是他们的使命,更是所有农金人的纯真愿景。
秉承坚守 行走下去
□ 本报记者 李 阳
这是一份责任,这是一种精神,这也是一种坚守。乡村信贷员是农金土地上的一线工作者,他们身上有着农金人普惠金融的精神,他们日日夜夜坚守在岗位上,他们的足迹踏遍了农金大地,是连接农民和农信社的纽带。
在这次“寻找最美乡村信贷员”活动的采访报道中,我采访了两位信贷员。他们身上认真、奉献的坚守精神深深打动了我。身为一名信贷员,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工作的出发点都是为农民,真正成为了当地农民的“知心人”。一个个农村家庭富裕起来,日子越过越好。
“最美乡村信贷员”的坚守,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无数次地去农户家奔走,为一笔笔的贷款无数次调查市场、贷款检查,点点滴滴的工作深入人心。而今天,一位位的信贷员还在坚守下去,秉承着这份坚守,继续行走在农金土地上。
从一万公里路开始
□ 本报记者 李 博
为了采访两位西部信贷员,两趟下来,天上地下走了超过一万公里路。但在他们脚下,我知道这或许只是个零头。
在采访之前,“信贷员”这一概念在我心中只是个收放贷款的执行者,没有夹杂太多感情色彩。当我登上高原,与他们一起同行,走过那段路,看到那道伤疤与陈年的病痛,才真正体会到,原来他们更是为基层百姓实现普惠金融的坚守者。
从都市圈里走出来,平日的采访多在“厅堂间”行走,虽然也会偶尔走进田间地头,但是面对这么小的个体进行大篇幅的系列报道,这还是第一次。
个体虽小,但他们也有故事;职位虽然不高,但他们的影响不容小视。与那些长篇累牍的“大报道”不同的是,信贷员的故事虽小,却是极具贴近性和富有真实情感的,在这里,我们希望能给读者带来一份不一样的感受,收获一份真实的感动。
此行一万公里,只是个开始。
我愿为你喝彩
□ 本报记者 刘一凡
我有幸参加了报社“寻找最美乡村信贷员”大型公益活动,和一位位奋斗在农金系统第一线的信贷员同吃同住,深入探访他们每一天的生活状态。
这是一群朴实的人,和路旁磕着烟袋的老农、庄稼地里擦着汗水的妇女一样,说着家乡话,谈论着经营和收成。他们为客户家里庄稼歉收着急,也为母羊产下小羊羔欣喜。
这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路旁老农送去急需的生产资金,为庄稼地里的妇女带去生产技术,他们用家乡话和客户畅谈,留心着各家各户的处处生活细节。
他们敬业爱岗,获评“2013年最美乡村信贷员”的潘仕凯致力于“带动一方经济”,放贷胆大心细,大力扶持地方经济发展;他们扶助弱小,同样获奖的尉伟默默扶持贷款无门的残疾人,改善他的生活;他们细腻坚韧,唯一获奖的女信贷员其力木格,把书本和知识送给生活贫困的贷户。
我有幸了解他们的工作,倾听他们为“三农”服务的心声,用笔记录他们一个个平凡却又闪光的瞬间;我有幸认识这群可爱纯粹的信贷员,触摸他们的工作、生活和梦想,请和我一起,为他们喝彩!
习 惯
□ 本报记者 马 悦
“每天挨家挨户地奔波在放贷路上,感觉累不累?”记者问。
“习惯了,不累。”山东莒县联社信贷员尉伟这样回答。
“这么多年翻山越岭放贷收贷,心里苦不苦?”记者问。
“习惯了,不苦。”福建龙岩农商行信贷员张岩也给出了类似的答案……
“习惯了!”看似轻松的一句口语,却包含着一种使命,一种责任,还有那一份浓浓的信合情怀和助农情结。
在寻找最美乡村信贷员的这条青苔小路上,我们发现,信贷员们“习惯”的是对这份工作的坚守。既然选择就无悔,他们的付出能换来成千上万的农民走上致富之路,能描绘出色彩斑斓的田野风光。我们更发现,信贷员们“习惯”的是对农金事业的奉献,他们把人生最美好的时光都倾注到农金事业上,传递着浓浓的乡情,歌颂着美丽的丰收之歌,呈现出无私的大爱和责任。